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仪式感后妈重组家庭心理素质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仪式感后妈重组家庭心理素质
· 01 ·
问
· 02 ·
答
因为离婚率越来越高,重组家庭越来越多,“后妈”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不说素人,就是明星,很多人也是后妈,老一代的有宋丹丹、邓婕,新一代的有陈数、章子怡。
章子怡和汪峰结婚时,汪峰和前妻葛荟婕的女儿小苹果,也正处于青春期。
章子怡不止一次在综艺中谈到小苹果,用的称呼是“我的大女儿”,用过的形容词也是“可怜”。
就像你提到丈夫和前妻的儿子,用的称呼是“我儿子”,用的形容词也是“可怜”。
章子怡是公认的好后妈,你同样是难得的好妈妈:
面对孩子,都没有分别心,都视为己出,都透过那个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到他们内心的伤痛。
这是慈悲,也是一个好妈妈的必备素养。
不同的地方在于,章子怡是著名影星,受到过盛誉,也饱受过诋毁,所以她是内心非常强大的一个女人。
这种强大,体现在气场上,也体现在养育上:
她结婚伊始,给别人当后妈,整个名利场都在等着看她的笑话,汪峰的前妻葛荟婕更是在社交平台上隔三差五,点名道姓地骂她,但她依然无畏无惧做自己,根本不care别人:
该秀恩爱就秀恩爱,该秀她和小苹果就秀一波母女深情,该生二胎就生二胎。
管它什么下嫁上嫁,管它什么后妈难当,管它什么羡慕妒忌恨。
而你,包括很多普通的后妈,就没有这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就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就生怕被人指指点点,就活在“后妈难当”的桎梏里。
怕“后妈难当”,恰恰是后妈们的大忌。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这句话里藏着你,还有千万后妈最大的误区——
· 03 ·
心理学上有个词汇,叫自证预言:
如果你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做事,就真会把心里恐惧的最糟结果,变成已然的事实。
比如说,你预言这次一定会考砸,结果就在悲观怀疑中,不好好复习,真的把成绩考砸。
比如说,你预言今天一定完不成工作量,然后就会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和同事闲聊,最后果然没有完成工作量。
是预言准吗?
不是。
是我们在消极中,提前放弃了自己,然后故意制造障碍,让事情朝着最坏的结果,狂奔而去。
幻想,有时就是现实,如果你不断去证实的话。
就像你,在步入这段婚姻时,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肯定都在你耳边提醒:“当心呀,后妈难当哦。”
但你和丈夫一见钟情,加上你当时认为自己可能不会生育,而儿子也没有和你们生活在一起,“后妈”这个身份,没对你造成困扰。
后来,老人生病,一个半大小子,忽然来到你身边,又是在学校惹事儿,又是在家里闹事儿,又是要搞独立,又是要争宠爱。
这时候,“后妈难当”的想法,在你脑海中激活,你不由自主地搜集很多证据,然后一步步去证实:
后妈,果然难当啊。
后妈难当吗?
我没有当过后妈,但我觉得肯定难。
为什么?
因为,亲妈也难当。
我家儿子10岁,和你家儿子算是同龄人,我亲自生了他,并把他养这么大,但你在来信中列举的儿子的诸多问题,除了第一条,他或多或少也都有。
更有甚者,我家儿子在闹情绪时,不仅曾说“当初在天上挑妈妈时,怎么会挑了你”,而且还扬言“从现在开始,我们俩就断绝母子关系,谁也不要搭理谁”。
但很快,他就忘了自己的毒誓,一会儿拥抱我,一会儿赞美我,一会儿给我削苹果。
而我,也从来没有因为他那些听起来很决绝,其实每一句都透着在乎的狠话,而生过他的气。
我相信,这应该是很多母子的日常。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亲妈如此自信,后妈却如临大敌?
除了血缘,还有底气。
而底气,才是亲子关系中,相互信赖和彼此靠近的基石。
亲爱的,当你被“后妈难当”的预言控制,又在底气不足中,不断去证实这个预判时,你就会变得畏手畏脚,患得患失。
这样,你对孩子的好,就不是真的好,而是讨好。
而讨好,只会让你把孩子推向更远。
为什么?
让我们来看后妈的第二个误区——
· 04 ·
每个小孩子,都是敏感的观察家。
他们最能识别大人是爱他,是怕他,还是恨他。
不管是对后妈,还是亲妈,都要学会真爱孩子。
真爱,不是虚假的爱,不是害怕的爱,不是讨好的爱,而是理直气壮的爱。
理直气壮的爱,包括理直气壮的表扬,理直气壮的给予,理直气壮的要求,理直气壮的纠错。
《三十而已》中,顾佳和富太太一起带孩子去骑马。富太太是后妈,屁颠屁颠地跟在养子后面,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但那孩子并不买她的账。
顾佳对富太太说了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大致意思是:
你越这样,孩子越不搭理你,因为你的所作所为,都传递着一个信号:“我不是你的亲妈,我要讨好你。”
你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该发脾气发脾气,你把自己从虚假的套子里拽出来,孩子才会在感受到你的真实中,更加信赖你。
我不否认你对孩子的爱和付出。
但你的爱里,是有刻意和害怕在的——你刻意对他好,你害怕别人说你对他不好。
这种拧巴的心态,会投射到孩子那里,让孩子捕捉到,进而故意挑战你。
你家儿子,来到你身边时,已经6岁。
6岁之前,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他错过了。
父母婚姻的变故和爷奶隔代的养育,也没有给他稳固而健康的成长环境。
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缺爱的孩子。
一个缺爱的孩子,在渴望得到大人的爱时,会有两种极端表现:
①特别听话,牺牲自己的情绪,去讨好大人。
②特别顽劣,用不断犯错,引起大人的注意。
这个孩子,明显属于后者。
就像你在试探,怎么和他相处更好一样,他其实也在试探你,看你的底线在哪里,看看你是不是真爱他。
你仔细想想,他搞砸的很多事情,告你的很多黑状,哪一个不是在向你索取爱呢:
“我捣蛋看你喜不喜欢我?”
“你到底是爱妹妹还是爱我?”
“你不爱我的话,我就消失……”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渴望靠近你,得到你的爱和关注的证明。
亲爱的,像爱女儿一样,理直气壮地爱儿子,告诉儿子:
你爱他,爱爸爸,爱妹妹,爱这个家,因为你们是一家人。
看见他身上的问题,也知道他的创伤,流露你的心疼,也表达你的不满。
给他时间和耐心,让他去犯错去成长,也给自己底气和力量,去直面冲突,和他斗智斗勇。
当孩子感受到你真实的情绪和心意,才会在潜移默化里,接受你的建议,把你当家人。
当然,这一点上,你也要和丈夫统一战线:
他常年不在家,基本上都是你管,所以他要支持你,理解你,你才能放开手脚,去正面管教。
而时光,最后也会告诉你这样做的答案——
· 05 ·
但陪伴更重要!
血脉重要,还是陪伴重要?
这是每个后妈,包括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母,都特别爱问的问题。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决定讲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一个亲戚,因为不会生育,领养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比较调皮,也非常叛逆,她没有教育方法,又怕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嫌弃她不是亲妈,结果她在一路宠溺中,把孩子养成了一个小混混。
她感慨地说:“果然不是亲生的,不行啊。”
另一个是我的读者,她生了个儿子,后又抱养了一个女儿,儿子没有考上大学,还特别能惹事儿,女儿一下考上了大学,而且非常乖巧孝顺。
她感慨地说:“闺女才是我亲生的,儿子简直就是捡回来的。”
这样的对比,让我在啼笑皆非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我们教育失败时,我们就会把问题归咎于血缘和基因。
当我们得到回报时,我们就会把问题归因于教育和影响。
因为,不愿承认自己不行,是人类最大的弱点。
那么,关于血缘和养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
比血缘更重要的,是大人的陪伴、善良和智慧。
我们陪伴孩子,给予真心。
我们心怀善良,给予温暖。
我们懂得方法,正面管教。
那么,即便孩子暂时不理解我们,和我们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将来长大了也会懂,我们对他们的爱。
真正的爱,不是殴打虐待,不是毫无底线的纵容,不是“我还不是为了你好”的控制,也不是“后妈难当”的抱怨指责。
而是,今生,我以妈妈的身份和你相遇,那我就会风雨兼程地陪你,奖惩分明地管你,宽严相济地待你。
因为,我爱你。
而爱,给了我这样的底气。
亲爱的,不要活在“后妈”的身份里,请活在爱的真实和勇气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