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控制欲亲子关系妈宝分离焦虑心理健康

文章关键词: 控制欲亲子关系妈宝分离焦虑心理健康
· 01 ·
“我都是为了你好呀”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有哪些家长控制欲过强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之下,许多人纷纷开始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
其中有位回答者的妈妈不论是在孩子小时候还是长大以后,都事无巨细的全方位控制孩子,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人际交往和找工作,只要有不符合她想法的事情,就会逼着孩子改变,甚至说出“你全身上下都是我的,你就要听我的”这样的话。
原本好好的亲子关系就在这样高压的控制之下一步步走向冷漠,最终孩子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去了另一个城市生活,甚至在微信上也把母亲拉黑,不再联系。
在网上,类似这样的故事似乎太多太多了,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也随处可见,参与讨论的大多数是在说自己的父母如何控制自己,如何打着“为自己好”的名头来干预自己的人生。
还把这种类型的父母称之为“直升机父母”,意思是这些父母们就像直升机一般始终围绕在孩子身边,孩子在哪,他们就跟到哪,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你能说这样的父母们不爱孩子吗?好像也不是,他们会说“正是因为爱你,才会事事关心你”,但他们的行为又确确实实在伤害孩子。
这样控制型的亲子关系可能带来几种后果:
一种是孩子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和父母越走越远;
第二种是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敢违背父母,就在这样矛盾而纠结的过程中陷入痛苦;
另一种是孩子从小就按父母说的做,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使长大了,也是一遇到问题就去找爸妈解决,俗称“妈宝”。
所以,家长们,如果你们的出发点真的是“为了孩子好”,真的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何不先听听孩子自己的心声呢?
可能在很多控制欲强的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不论他是婴儿,是初中生,还是已经大学毕业,在父母那里都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只要是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
他们始终用照顾婴儿的方式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意识到,在一年又一年时间的流逝中,那个孩子,其实已经长大。
· 02 ·
学会分离不是坏事
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哭着闹着不要离开,这是第一件让大多数人明显感觉到分离焦虑的事件。
到了上大学,很多人在这时开始选择了离开家乡,我们离父母就又远了一些。
再长大一点,如果选择了在外地工作,那么父母与我们的相聚和离别就又都显得更加困难。
基本每一个人在面对分离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感到难过,虽然表现方式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大哭一场,有的人可能选择直接回避分离的场面。
但即使分离这件事再怎么令人难过,学会分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分离所带来的难过大多是因为分离总让人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而事实上,分离和抛弃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分离是指“有告而别”,而抛弃则是“不告而别”。
被父母抛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如果父母在分离时能有准备地与孩子告别,就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进而让孩子更有勇气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
在情感上能接受分离的父母才能真正将人生的自主权交给孩子,能让孩子更加独立,让孩子成长为自信、自强的人。这要求父母自身要明白与孩子分离的重要性。
2.温柔而坚定地离开
3.有仪式感地分离
让孩子知道他因为分离感到难过是很正常的,同时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我知道我的离开会让你很伤心,我也感到很不舍,但我们都有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但是我们晚上就可以再见到了,对吗?”
· 03 ·
独立的孩子和独立的父母
温尼科特曾提出“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独处的能力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和人在小时候是否与父母完成分离-个体化有很大关系。拥有独处的能力是让孩子在长大以后,在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独自工作学习的基础。
而没有独处能力的父母,对孩子也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父母没有独处能力的话,就会自然地想要找一个人陪,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成为理所当然陪伴父母的那个人。
所以,没有独处能力的父母就会非常关注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倾向于全方面介入孩子的生活,这就是控制型的父母。
偷看孩子的日记、进房间不敲门等,都是控制型父母的表现。
这样的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边界不清,使得孩子被迫与父母连接过于紧密,也就无法发展自己独处的能力。
如果这样一个控制型的父母正好碰上了青春期的孩子,更是不可避免地会爆发家庭矛盾。父母越控制,孩子就越不听话,孩子越抗拒,父母就越想掌控孩子的生活,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控制型家长,她将所有的爱都放在女儿身上,生怕女儿受到伤害,于是什么都要英子按她的想法来做,仿佛英子一旦偏离自己规划的路线,就会踏入错误的深渊。
而英子呢,在母亲的这种高压关怀下,不敢表露自己的不开心,不敢大胆的玩自己喜欢的乐高,也不能随意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她活的非常压抑,既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好,但又有和妈妈不同的想法。如果按妈妈说的做,那就是在违背自己的意愿,这是不开心的,如果不听妈妈的话,那就是伤了妈妈的心,她自己也感到愧疚,同样是不开心。
就在这样的两难之下,长期的心理压抑的英子换上了抑郁症,不顾一切地离家出走,为的就是逃离母亲的掌控,去遥远的地方获得松一口气的机会。
你的孩子是否常常拒绝你的关心?
你愿意“放手”吗?
有哪些经验
请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