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厌学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注意力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厌学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注意力心理学
目前,厌学呈低龄化趋势,很多孩子从1年级就开始厌学。本文系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对陈默老师的采访,为你分析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并就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给到你4个建议。
从我这两年的临床经验上来看,厌学有一种低龄化的趋势。原先厌学是到高三厌学,或者是中考前——初二蛮普遍的。现在,厌学现象越来越低龄化,甚至蔓延到小学二年级。
这实际上是家庭的原因,很多家长在育儿文化上已经走向了畸形。逼着孩子学习,就是营造出一种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文化。
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事情走到极致,一定是物极必反。幼儿园星期六从早到晚排满各种学习任务,这个就叫极致。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里,只要他上学,爸爸妈妈张口说什么话都可以绕到学习,就算是讲其他跟学习没关的事,最后还是绕到学习,这也是极致。
· 01 ·
家长没有对幸福人生的定义
孩子自然不会有方向
厌学文化的背后是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观念即家长的价值观,现在家长价值观的问题是育儿很糊涂。
家长的价值观一定是孩子这一生过得好,在做决策时往往会感到迷惑。举个例子。
问家长:如果你觉得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社会精英,你愿不愿意把他培养成一个社会精英?你肯定说愿意。
假如我再问,社会精英等不等于幸福呢?你肯定会迟疑。
这时候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很多家长都回答不出来。好像是这样,好像又不是那样,讲不清。
在家庭教育里,有几个因素一定要考虑,这些东西在学校很难落实,但是它对于孩子过得好不好很重要。
比如家长的理念是:一个人收入不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他一定是不幸福的,因为太穷了,日子不可能好过。
但如果这个孩子将来的收入达到或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也干了自己非常愿意干的事情,这个人就一定可以得到内心的快乐吗?很多家长很难回答这问题。
比如说,你自己的孩子做小学老师,邻居家孩子却是外资企业,工资多两倍。你会认为他们家的教育比你们家更成功吗?
如果你回答是,那你的价值观也一定会贯彻在你的教育过程当中。即使你孩子真的有钱,她可能也不会快乐。
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为自然美、艺术美而感动吗?很多家庭就很忽视这一点。现在很多人腰缠万贯,到自然美景里却根本无法欣赏,满肚子都是阴谋诡计,哪里还有什么乐趣?
动物是不会享受美景的,能够在自然美景里面流连忘返,这才是享受到作为一个人应该享受的。很遗憾,一般家庭不会想去培养这些。
· 02 ·
“放任不管”让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在处理孩子厌学的问题上,家长首先要克服焦虑。很多家长嘴里经常在说考试,月考完了,就说期中考,期中考完了,又说期末考试,这实际上就是在制造一种焦虑气氛,会让孩子感到厌烦。
另外一个常见问题是陪读,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都是家长陪读,我也认可,但如果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厌学。
若心态不对,陪读的家长就是个大老虎,孩子是小白兔。家长如同监工的角色,不停指手画脚。小孩子好不容易写出一个字,她说难看要擦掉。过一会儿,孩子东摸摸西摸摸,妈妈就说:“快点做,做好了再玩。”
做数学更惨了,这道题错了重做,孩子擦掉,又错了。然后妈妈又来大讲特讲,孩子肯定不听了,再做出来又是错的。这下子,妈妈火就大了,又会质问:你到底有没有上课?”
又或者说,妈妈可能边打游戏机边陪读,孩子心想:你怎么就可以玩?心里不平衡了,爸爸便暴跳如雷骂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孩子就是被骚扰的状态。
家长总是不停去告诉你错了,想要达到一个让孩子走对路的目标。但是注意力的原理不是这样的。
你让孩子不断地犯错,他自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集中注意力,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出错,最后注意力反而非常集中。相反,家长不停地骚扰,一惊一乍,孩子能量就会消耗殆尽。
· 03 ·
没有解决这四个问题
孩子很难爱上学习
初中以后,如果孩子厌学,是因为孩子开始有思考,他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但家长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孩子们不接受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厌学,通常会变成根源性的厌学。
有次我去到一个学校,有个教室全是初一的孩子,另一个教室里面全是家长。我先进学生的教室发问:“你们为什么要学习?”
有学生回答:“因为我老妈”;有学生回答:“因为九年义务教育不完成,教育局要找他麻烦。”
后来,我来到隔壁家长的教室,请他们想象一下,“如果孩子问为什么要学习,你们会怎样回答?”
一个爸爸回答:“你要好好学习,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要参与竞争就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才能有好文凭,有好文凭才会有好工作,才会有好日子过……”我反问他:“如果孩子问你什么叫好日子呢?”
中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涉及到以下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