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个人成长自杀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心理阴影

2020/09/07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歌德写道。

维特,一位花季少年,生活可谓是无忧无虑。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和大自然相处,用令人惊叹的观察力和文笔记录他在自然界里收获的美。他曾说:“我纯粹要遵循自然的决心。惟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的,惟有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


可是,一切都在维特遇到绿蒂之后改变了——他疯狂地爱上了绿蒂,大胆表白她。



不幸的是,最后绿蒂嫁给了别人。此后,维特工作上也遭遇了不少挫折,让他精神不堪重负。


他留下一封信,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多么喜爱那个陷入爱情风暴之前的维特,就有多么嗟叹那个为爱所困的维特——维特,你如此年轻、纯粹、灿烂,还有很多等待你去经历、去体悟。你的美好人生还应该很长很长......

所幸,这只是歌德笔下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创作的一个故事。

然而,生活中类似的悲剧并不是没有发生。




· 01 ·


今年7月6日,一位湖南大学毕业生因为和女友分手而悲伤过度、跳入了珠江殉情。




这个男孩自幼家贫,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完成学业。他不仅学习优异,也凭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得过很多荣誉。

生活的困苦都扛过来,如今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本该春风得意马蹄疾,怎会为情所困如此?

日记里,这个男孩说:“我爱你,也爱这个世界,但是你的自私与冷漠无情抛弃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我恨你!.....我对人生失去了期待,没有力气了,不想努力了。


维特也曾在自杀前说:“我昨天离开你的时候,真是悲愤填膺、肝肠寸断,想到在你身边我的生命已经毫无希望,毫无欢乐,我的心就冷得直打颤。”

日记里,这个男孩说:“我知道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人,很多有趣的事,我也会遇到真正在乎我的人,但是对不起了,那些爱我的人,我也做一个自私的人吧。我的心跳再也不随你而动了,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再跳动了。”

维特也在自杀前说:“千百种计划,千百种希望在我心里翻腾,末了只剩下最后的、唯一的念头,坚定不变的念头:死!......”

这个男孩在给女友发的最后一条短信里说:“你执意不面对我们的过去,失去了光那就去死吧,以后看到大海或者珠江,请记得我……”

维特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说:“当你在美丽的黄昏登上山岗时,请你想着我,想着我也曾常常爬上这山头,看那葳蕤的青草在落日余晖中随风摆动......”

在唏嘘的同时,我们尊重逝者的选择,不妄加个人的评判。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让我们讨论一下,该如何帮助那些动轻生念头的人们。





· 02 ·


1.自杀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简称 WHO)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100万人自杀成功,全球每10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人轻生。他们预测,2020年的时候,自杀频率还会上升——平均20秒,全世界就有一个人自杀。


4.jpg

(图片来自World Psychiatry: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89848/)

5.jpg

(图片来自WHO官网: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89848/)

在过去的45年中,全球自杀率上升了60%。自杀已经成为全球15-44岁男性和女性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


下图,在15-29岁的人群里,自杀成为仅次于“交通事故”的死亡导火索。



6.jpg



(图片来自WHO官网: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89848/)

自杀未遂的频率是已自杀者的20倍。



1599456485162902.png
(图片来自WHO官网: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89848/)

尽管传统上自杀率在50岁以后的年长男性中最高,但年轻人中的自杀率一直在增加。

15-19岁的年轻女性的自杀尝试率是同龄男性的3倍。但是美国阿克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瓦莱丽•卡拉南(Valerie J. Callanan)对1997-2006年间俄亥俄州萨米特郡(Summit County)的621起自杀死亡案件做了调查和分析后发现,因为男性采取更极端、更致命的自杀手段,成年后男性自杀的成功率是女性的3倍。


8.png



(图片来自WHO官网: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89848/)

2.自杀背后的原因


在所有自杀案件中,有90%以上与心理健康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和药物滥用)有关。

然而,一个人选择自杀这条路的原因很复杂。Thomas Joiner在2005出版的一本叫《为什么人们自杀》书里认为,人们选择自杀主要有3个主要原因。

Ø 他们认为活着是一个负担(“perceived burdensomeness”)


这种感觉包括但不限于:

1)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疾病(比如重度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0倍。一个人如果长久被沉疴缠身、痛不欲生,也可能会选择自杀)。


2)家庭和个人危机(如:失去重要的亲人、爱人、好友,失去工作和经济来源......等等)。


3)经历冲突、灾难、暴力、虐待等重大创伤。创伤带来等脑损伤和后遗症,以及一辈子都难以消减的心理阴影很可能引发“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导致他们不适应自己的劫后余生,而最终选择自杀来终结无法得到解决或抑制的痛苦。




Ø 社会障碍和隔绝 (“thwarted belongingness”)


他们因为自身身份、性取向等原因,在社会上行走困难、不被理解、和社会上脱节等等。因此,在希望获得社会关注和支持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所依,内心绝望无助......遭受歧视的弱势人群(如难民、同性恋者、变性人和两性人、囚犯)等等自杀率也很高。

Ø 他们有让自己死亡的能力(Acquired ability to inflict lethal self-injury)


如果即将自杀,人们能够很容易获得能让自己死亡的东西。全球大约20%的自杀是喝农药,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农村地区。

其他因素也包括宗教原因。如某些宗教信徒认为与死后所获得得永生相比,现世生活是暂时和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会为了永生而自杀。




Edwin Schneiderman 在1996年提出,自杀者生前的认知、思想、情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状态:



1)他们想要通过自杀解决问题(Purpose is to seek a solution)
2)目标是终极自己的个人意识(Goal is cessation of consciousness)
3)导火索是无法承担的心理痛苦(Stimulus is unbearable psychological pain)
4)情感上是毫无希望、绝望无助的(Emotion is hopelessness
5)认知上是矛盾和模棱两可的Cognitive state is ambivalence
感知上是受限制的(Perceptual state is constriction,认为自己无路可走)


在那些不选择自杀、却选择自残的人群里面,他们会进行“有目的性的自我伤害”,以缓解自己的心理痛苦。他们会用不会致死的手段伤害自己,获取心理上的快感和释然。

3.恰当与科学的干预


了解了自杀者的心理之后,我们该如何及早发现并有效阻止他们轻生呢?

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他们说话和行为举止上的一些初期征兆,越早发现,就可以越早干预。

一些自杀的迹象包括但不限于:

1)他们会直接向人谈论自杀。例如,发表诸如“我要自杀”,“我希望我已经死了”或“我希望我没有出生”之类的陈述。

2)他们会间接向人传递自杀的念头,比如说“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3)他们会开始准备能够让自己自杀成功的东西,比如储存药丸

4)他们会着手准备书面或口头上的遗书,还可能在日记、博客上提到关于死亡的话题。

5)他们会远离社交圈,经常一个人呆着,与人交流的频率下降。他们可能避开朋友和亲人,自己找一个地方自杀。

6)他们会出现显著的人格变化、严重的焦虑和烦躁和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很不稳定,且会频繁流露出被困住的无助或无望的心情。比如他们的情绪会一天高度兴奋而次日极度沮丧。

7)他们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比如忽然和亲朋好友告别,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穿一些特别的衣服,做一些特别的事情等等。

8)他们会改变平时的生活习惯(比如睡眠和饮食上的习惯变了)。

9)他们会做出与平常不符合的危险的行为,比如过度饮酒,开始吸毒等等。

10)他们会把冒险或自我毁灭的事情付出实践,例如吸毒和酒后驾驶等等。

......


在自杀死亡者中约80%的人向别人表露过自杀念头,因此,在遇到以上任何一个情况的时候,千万不能小觑。



· 03 ·


一个从有自杀想法到实施自杀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心理阶段:纠结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

我们要消除几个误解:

误解1、自杀行为离我们很远,只会发生在精神病人身上

——不是这样的。


新华网上说,“虽然自杀行为总是被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相联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目前据研究表明,80~90%的自杀者符合至少一种精神障碍的诊断,而2005年中国精神障碍发病率的数据是17.5%,6个人中间就有一个,现在估计还要更高。”

误解2、“天天喊自杀的人,是不会去自杀的。”

——不是这样的。


天天说自己要自杀的人,处于“呼救期”,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呼求获得身边人的帮助。处于这个时期的他们,往往正在担心自己自杀后会不会给自己珍视的亲朋好友带来负担,因此他们才会通过对话来试探周围的人们。当你听到有人和你说起“自杀”这类话题的时候,不要取笑、也不要忽略,而要去重视这件事。因为“自杀”这样的话题不是他们随口就会说的,他们一旦说了,一定是因为心里生起了自杀的念头。

误解3、“真正想自杀的人,是无法被阻止的。”

——不是这样的。


求生作为人的本能,也是自杀者心底最想重新燃起的火苗。无论是在身处哪个阶段的自杀者,都希望自己有重拾信心的可能,而终有一天不去自杀。因此,自杀者身边的人们需要时刻挽救他们、陪伴他们找到求生的意志,并及时寻找专业人士和心理医生等等进行干预。

误解4、“与有自杀倾向的人交谈时不能直接讨论自杀问题,因为谈论自杀可能会使他下决心自杀。”

——不是这样的。


不想自杀的人和你讨论自杀之后不会自杀,而真正想自杀的人希望通过和你讨论自杀,帮助自己不要自杀。因此,当有人和你想讨论自杀的时候,还是顺从TA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帮助TA走出人生的困境,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当然,也一定要及时帮TA寻找心理和精神上的专业帮助,用最有效的方式阻止TA把自杀念头付诸实践。

误解5、“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变得一切正常就说明已经好起来了。”

——不是这样的。


在自杀者看上去一切正常的时候,他们可能经历着“平静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后就不会自杀。因此,自杀者身边的人不能放松警惕,应该尽快把一切可能被使用的自杀用品全部销毁,寻找专业人士确认TA的状态,等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固然令人动容;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固然令人心动。


但是,无论你所爱的人是否还爱你,你都要继续爱生命。因为——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参考:

《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国)王小波(著)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著)

https://www.christies.com/features/Claude-Monet-13-things-to-know-8249-1.aspx?sc_lang=zh-cn

https://m.guokr.com/article/67503

World Psychiatry. 2002 Oct; 1(3): 181–185.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en/

Joiner, T. (2005), 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mzzj.sh.gov.cn/gcsk/20151126/0007-25634.html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uicide/symptoms-causes/syc-20378048

http://m.xinhuanet.com/cq/2018-09/10/c_1123402755.htm


*本文作者:Merry May首发于德瑞姆心理学院(ID:deruimuxl),转载请添加微信:drmyuanyuan 申请授权。

-End-


推荐课程

  •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了解详情
  •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了解详情
  •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了解详情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