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弗洛伊德自恋马斯洛自卑高峰体验
文章关键词: 弗洛伊德自恋马斯洛自卑高峰体验
在心理学历史上,奇人异事甚多
以今日常人的眼光来看:
弗洛伊德,那就是个“老流氓”,什么问题都是从性的角度去解释;
马斯洛是个“文艺青年”,论文想写音乐欣赏的心理学,可惜被老师们给否了;
罗杰斯是个“老好人”,谁的意见都尊重,找他咨询吧,也不给你出个主意;
华生则是个“小愤青”,做实验吓坏小朋友;
而却似“虐待狂”,养了鸽子、小白鼠,不轻易给它们吃食物,换着法子以“折磨”小动物为乐……
然而,心理学恰恰因为有这些人而倍添魅力。
今天带你认识这些有趣、有料、有梗的心理学大神。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父亲有两次婚姻,弗洛伊德出生的时候,父亲四十一岁,母亲二十一岁, 典型的老夫少妻,他是父亲第二个老婆的第一个儿子。他是母亲的掌上明珠,但父亲对他的态度比较消极,小时候,他曾经在父母的卧室里撒尿,当时父亲愤怒地责备他:“这孩子将一事无成!”
后来,弗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认为每个小男孩都恋母仇父。
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
结果,人家弗洛伊德不仅上辈子找了女儿做情人,在这辈子,弗洛伊德也干掉了所有的情敌,他最宠爱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终身未嫁,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并最终继承了父亲的学术衣钵。
弗洛依德还是个老烟民,酷爱雪茄,一天要抽二十多支,直到最后得了口腔癌才不得不戒烟。我们现在看到弗的许多照片也是一副叼着烟斗酷酷的样子。
不过,依据他自己的理论,爱抽烟的人都是可怜之人。因为这些人在婴儿时期,未能充分地吸吮母亲的奶,即口唇期没有过渡好,所以长大之后,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以吸烟的方式来满足欲望。
另外,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做老师的、爱在微博上发言的人,属于口唇期没过渡好,小时候奶吃得有问题,所以现在爱表达,又自恋;而那些从不发言,偷偷看微博偷偷乐的人,属于肛门期没过渡好,小时候控制大小便有问题,所以现在不爱表现自己,防御心强。
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是同时代的两个最著名的犹太人,但两人似乎不太对付。
对于爱因斯坦取得的成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那是走运。
爱因斯坦说:“你不了解我,怎能说我走运 ?”
弗洛伊德说:“因为你研究的是数学和物理,不像我研究的心理学,人人可插嘴。”
约翰·华生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创造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
这是华生最具野心,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是环境决定论的“指定用语”。
华生曾做过一个惊世骇俗的关于婴儿恐惧的心理实验(见下图),实验中那个倒霉孩子叫“小艾伯特”,才11个月大。
华生在他面前放了一只小白鼠,艾伯特要摸,华生在后面哐当敲铁棒,孩子吓哭了;又放白鼠,还想摸,哐当敲铁棒,又哭了;连续几次,一见白鼠就哭了;后来不只白鼠,见着兔子也哭,见着狗也哭,见着毛大衣也哭,甚至见着圣诞老人的白胡子都哭。这证明,恐惧不是天生的,是习得的。
作为芝加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英俊潇洒的华生获得了很多女学生的关注。华生的两次婚姻都是师生恋,第一任老婆在课堂上给他写情书,顺利拿下华生,但长江后浪推前浪,她之后还有更猛的女学生。婴儿恐惧实验的女助手,后来和华生互生情愫,最终华生离婚娶了这个女学生,“小三”成功上位。
华生和女助手的桃色事件,在当年是闹得满城风雨,各种媒体大肆报道大学教授道德败坏,白天教授,晚上禽兽,勾引女学生之类,声名狼藉。华生也因为此事离开了心理学界。
离开心理学界后,华生在广告界谋生,做得风生水起。80岁时,美心理学会准备给他颁个奖感谢其为心理学做的贡献,华生本来兴冲冲去了,但四十年的学术流浪让他近乡情怯,怕情难自已,泪洒当场,最后只是让别人代为领奖。第二年,逝世。
B. F.斯金纳
许多人谈到心理学,只知弗洛伊德而不知斯金纳,但后者对心理学科的影响更强大,在 2002年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的调查中,斯金纳排名第一。
斯金纳出身于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有两大爱好:一是手工制作,研制各种小发明、小创造;二是玩小动物,捕鱼捉青蛙,逮蛇玩蜥蜴……研究心理学后,斯金纳把小时候这两个爱好结合起来,制造了著名的斯金纳箱,专门摧残小白鼠;最后甚至发明了一个育婴箱,在里面养孩子。
斯金纳的育婴箱
斯金纳把孩子放箱子里养这件事,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没人性。他为自己女儿设计的“育婴箱”,里面的空气经过过滤,湿度可以调节,安静、整洁,孩子按规定的时间出来玩耍和吃东西。
斯金纳说:“箱子的一面墙都是玻璃的,白天我们 透过这块玻璃跟她说话或打手势。当我们透过窗户看她的时候,她会对我们露出灿烂的笑容。”——箱子里面养孩子,说出来大家也许不信啊,斯金纳后来也因此被人批惨了。
斯金纳懂点传播学的道理,第一次上电视,就石破天惊整出一句:“如果在烧掉自己孩子还是自己的书籍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愿意先烧掉自己的孩子。”这当然导致舆论大哗,心理学家这样说太吸引眼球, 结果各家电视台就不断邀请他,斯金纳便经常露面,就有名了。
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是近亲结婚的产物,他的爸爸是犹太人,娶了自己的表妹——小马妈妈。优生没做好,所以小马长得丑,从小自卑。爸爸还火上浇油,和大家说:“你们见过比他丑的孩子吗?”缺啥来啥,爸妈关系差,对他也不好。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也不喜欢犹太人——后来,马斯洛提出了非常有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受爸妈表兄妹近亲结婚的影响,马斯洛中学时也喜欢上了自己的表妹贝莎。他常常到表妹家串门,暗恋未免太痛苦,小马又太羞涩。有一次,未来的大姨子安娜实在看不过去了,把小马推向贝莎,上啊,吻她吧!马斯洛就吻了,贝莎没有拒绝,回吻了他。正是这段经历,启发了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概念。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大家都耳熟能详: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尤其这个需求层次论,太牛了,牛到什么程度?心理学导论中要讲它,心理学史要讲它,教育心理学要讲它,管理心理学要讲它……这个理论一定要学过瘾才好。
需求层次理论
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由于小时候奇葩父母管得太严,不允许小罗与周围的人交往,又因为家住农庄,周围没啥人,小罗平时只能读读书,和动植物打交道,长期的农庄生活使得他欠缺交往,口才一般,早先做牧师布道超过20 分钟就没词了。
后来,进入心理学界,他就发展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在这种咨询治疗中,主要是来访者说,咨询师不用多说话。
罗杰斯认为,咨询时应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以助人自助。但在这种咨询中,咨询师一般也不会给你什么具体意见了。
“来访者中心疗法”三大元素
学罗杰斯这种心理咨询策略最爽了,自己不大说话,也不出啥主意,主要听来访者讲故事,自己“嗯嗯啊啊”,然后……就收钱,牛吧。——其实也没那么简单,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强调倾听,说话少是真的。
有一个吐槽罗杰斯来访者中心咨询的笑话:
病人说:“我想跳楼。”
罗杰斯说:“嗯,我听到了。”
病人说:“我要跳了。”
罗杰斯说:“嗯,我看到了。”
病人跳了,“啊啊啊”高喊。
罗杰斯:“嗯,啊啊啊(惊吓得大叫)”
——病人说什么, 就回应什么。
罗杰斯当事人中心这一套一开始很多人不认可,觉得不科学;后来影响大了,有人开始做研究,一验证,好使,就科学了。罗杰斯获得美国心理协会第一届杰出科学贡献奖。
心理学大神的这些事儿,是不是打破了你对他们的原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