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婚姻亲密关系原生家庭
文章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婚姻亲密关系原生家庭
一封求助邮件
我曾收到这样一封咨询邮件:
老师你好。
我有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希望得到你的解答。很难描述清楚,我尽量。
这个问题开始还不明显,我只是觉得哪里不舒服,最近几年,越来越痛苦。
先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今年36岁,结婚八年,是一个七岁男孩的妈妈。我的家庭看起来让人非常羡慕,主要是我老公人很好,属于那种居家好男人,对家庭尽职尽责,对孩子,对我都非常细心周到。
问题恰恰出现在我老公身上。别人都会觉得:你老公这么好,你应该很幸福吧。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老公人确实很好,但是,实际上,我根本依赖不上我老公。我不能在我老公面前做一个小女人。而且,似乎,只有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大女人”的时候,老公才对我和颜悦色,甚至言听计从。每次当我想撒娇耍赖、做个幸福小女人跟老公提需求的时候,我老公就显得很不耐烦,敷衍我,或者,干脆不搭理我。这让我很累。
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夫妻感情。我想过离婚,但是又觉得这叫什么事啊,这么好的男人,离婚,是不是自己太作了?可是,这样下去,我真的觉得自己好辛苦。
为什么TA不让我依赖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写的关于“撒娇”的主题。
很多读者也有一个疑问:我能撒娇,会撒娇,也敢撒娇,可是,对方接不住,怎么办?
如果“对方接不住”不是我们预设的一个场景,而是发生的事实,那么,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对方能不能承受别人“依赖自己”。
这位读者的来信中的“老公”,其实很有迷惑性。我们可以看到:读者的老公其实表现得很好,努力为家庭做了这么多事情,尽了这么多责任,而且,似乎这些也实实在在展现在我们眼前。
于是,读者觉得,对方“应该”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而且,“应该”也愿意让她“依赖”,因为,对方本来就表现出了“尽职尽责,愿意付出”。
这不是挺好的吗,那我们索性就依赖一下对方吧。这种场景,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于是,我们怀揣美好愿景,开始提出需求,比如:撒个娇,让老公为自己做点什么?
但是,却发现,你这一撒娇不要紧,你的需求整个被摔在地上:当你想依赖对方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似乎根本没有着力点,你一再靠上去,对方一再闪躲,经常晃得你一愣一愣的。
你虽然还来不及搞清楚状况,但是,你一定感觉到哪里不对。你会对对方产生不满,毕竟,你想依赖的愿望一次次落空了,你有点恼羞成怒。
可是,如果对方恰好又是一个“好人”:平时“尽职尽责”,这加重了你的迷惑,同时,也让你对对方的攻击无处安置。对方这么好,我怎么还这么不爽?这不合乎逻辑啊。
不合乎逻辑,感受却不会骗人。就像我的读者一样,陷入无比迷茫之中,竟一时不知该怪谁。
对方的“好”,是一种“讨好”
明明很“好”的一个人,愿意付出,任劳任怨,但是,为什么当我们想依赖对方的时候,却发现依赖不上?
因为,这些人表现出的“好”,是一种“讨好”,就好像:学生之于老师,孩子之于家长。对于“讨好”,他需要的是“肯定”。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先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对家庭尽职尽责,定期给家里的新能源车充电,记得定期还家里的贷款,辅导孩子功课……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好男人”。
只是,有一个细节:每次,当他做完一件事,他都会跟老婆“汇报”一下。甚至,老婆做了一些小吃,比如:银耳羹,酸奶,自制冰棍,他每次吃完,也都会“汇报”:老婆,我吃了啊。
朋友被这种“汇报”搞得莫名其妙,有点烦,但是又似乎说不出为什么: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似乎做了事,说一声,也是应该的。但是,有个“点”很隐秘,就隐藏在这些让你莫名其妙不舒服的感受后面。
这种“汇报”,就好像在说:你看,我吃完了;你看,我做完了。背后的潜台词是:你看我多好,你看我多乖,快夸我。所以,这种“好”的背后,需要你做的是:看到并且给予肯定。
TA需要的,只是我的肯定
“看到”并且“给予肯定”,这是什么?
精神分析上有一个名词,叫做“镜映”。这就是一种“镜映”式的反应。这种反应始发于孩提时期,存在于孩子和主要养育者之间。所以,对于表现出这种“好”的老公,其实不是一个“好老公”,而是一个“乖儿子”。
对于一个“乖儿子”,他的“讨好”,所需要的,是你的“看到和肯定”,这是一种“自上至下”的反应。而,你看对方对你很好,误以为对方值得去依赖,想去依赖他,更类似于一种“自下至上”的反应。
这两种反应,方向不同,着力点不同。对于对方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对方需要的是“看到和肯定”,你却想要“依赖”对方。这种情况下,慢说你一定依赖不上,而且,你的依赖,是会让对方崩溃的。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来信里描述的:每次想要依赖老公,老公就“变脸”的原因。因为,他承担不了。就好像,明明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你却非要把他当成大人。
你俩连不上。
就没有办法了吗?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让对方为我们做点什么,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恰恰相反,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可以让对方为我们做很多。办法就是:占据。通过“占据”的方式,可以让对方为我们做很多事。
对方之所以持续需要通过“表现自己”的方式,不断把自己的“成绩”伸到我们眼前,让我们给予“肯定和赞扬”,其实本身就源于小时候不断被他人“占据”。比如:被主要养育者,被老师,被各种权威,乃至于长大后被社会各种主流价值观。
因为长期被占据,所以,自我始终没有空间得到发展;
因为自我始终没有获得发展,他们只能从“不断地满足他人,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的方式,来依稀模糊地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对于没有自我的人,占据一下,是很容易的。
夫妻关系,应该是平等和互相支持
但是,我们却并不提倡这个方式。因为,这无论对与“占据者”还是“被占据者”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首先,虽然,对于这类人,“占据”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这对“占据者”来说,其实有很高的要求。这要求“占据者”在某些方面,一定要比“被占据者”更“高明”。至少,你们不能固着在同一个位置。
对方需要“镜映式”的肯定,首先,你要能给得出“镜映式”的肯定,愿意去看到他,肯定他。这就很难了。就好像我的那位朋友:当老公持续要跟她“汇报”所有事的时候,甚至,吃了东西都要跟她“汇报”的时候,她其实是崩溃的。
或者,恰好,你自己就是一个同样需要“镜映式”肯定的人,那么,你就更无法离开这个位置,去到那个可以给对方“镜映式”肯定的位置。
其次,夫妻是一对平等的关系,无论要求一方必须持续给予另外一方原本由主要养育者应该给予的“镜映”,还是,一方对另一方实施“占据”,都不是平等的夫妻相处之道,更不是健康的夫妻相处模式。
没有人有责任像父母一样,持续地给另一个人“肯定”,才能激励对方做更多,这是很辛苦的;也不会有人打心眼里愿意被人一直占据,这似乎能获得一时满足,代价却是永远看不到自我价值,享受不到自己所有努力得来的成果,这会导致一个人丧失根本性的动力。
夫妻,是一对平等的关系,没人需要一个“好女儿”或者“乖儿子”,我们也不要在夫妻关系中寻找“好妈妈”或者“好爸爸”。
“妈妈”和“爸爸”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父母本人。互相支持、彼此看到、相互依赖,才是夫妻关系之道。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