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高敏感感官刺激灾难化思维沟通模式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高敏感感官刺激灾难化思维沟通模式心理学
1
如何识别高敏感的人?
-害怕发生冲突,却总想着“如果当时说了反击的话就好了”;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喜欢做计划,每件事都要做好周全的准备再行动;
-总是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总是为难自己;
-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较高,喜欢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充满想象力和创作力。
高敏感人格的特征还有很多,主要来自遗传。高敏感人群总是觉得疲惫的原因是,他们能感知到的信息太多了,这就好像别人的头上只有1根天线,他们却有10根,这注定会让他们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并因此产生大量的情绪。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先区分自己是不是高敏感人格,如果是的话,就要学会避开自己的雷区,并让自己享受这个天赋。
2
高敏感人士的自救指南
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最让高敏感人士不安的几件事,并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实在是高敏感人士的“救命稻草”。
这些建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需要屏蔽过度的感官刺激。
在信息量爆棚的时代,我们渐渐成为手机的“奴隶”。每天起床就去找手机,入睡前仍不忘刷手机,生怕遗漏了什么热点,错过了一条消息。
但其实,哪有那么多热点,那么多消息?过多对手机的关注只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而手机的蓝光更会影响入睡,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无效的社交也会大大消耗我们的个人时间。自从有了微信群,那些消失多年的同学、同事、朋友就再次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他们会邀约你参加饭局,向你安利产品。但是,那么多年都没联系的感情,怎么可能会因为一顿饭、一次旅行就死灰复燃?
在你在和他们交往中,你需要重新认识他们,需要找到话题去打破尴尬,或者苦于应付他们的问题,对你来说,这才是更大的折磨。
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高明的骗子,因为它总是让我们陷入想象,而70%的想象其实并不会发生,但是那些场景、感受就好像看了一场4D电影般的真实,尤其对于高敏感人格,那简直就等同于已经发生了。
在PAPI酱的一个小视频里,就很好地还原了敏感人群的思考过程。当同事说了一句普通的评论,她就会立刻往最糟糕的角度去想,自己找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但最后的结论就是,他不喜欢我,我没希望了,我要辞职。
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到时候再应付也不迟。况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用文字沟通:发消息可以让你多一些时间思考,然后多次修改措辞,也可以避开面对别人的尴尬。
2)用电话沟通:虽然电话沟通不如面对面沟通,但是可以让你掌握主动权,如果聊得不开心,你可以跟对方说晚一点再打,如果对方对你大吼大叫,你可以选择挂断。
3)及时补充:如果有一些内容当时忘记说,你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再补充,而不是后悔自己没有一次表达清楚。
但沟通的原则始终是,让自己尽可能地敞开心扉,接纳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彼此分享但不试图解释,这样才能进行良好的交流。
不要太在意解释,因为通常来说,解释就是编出来的故事,不解释反而更好。
如果你不是高敏感人格,但你身边有高敏感的朋友,希望你能明白,只有这么做,你们的沟通才会更顺利。
3
与高敏感人士的沟通宝典
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高敏感人士,可谓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最想要的沟通模式是什么呢?
以下的总结是大多数高敏感人群的心声:
1)不要大喊大叫,因为那样会让我惶恐,屏蔽你的内容。
2)表达方式太激烈的话,我会受到伤害。
3)你只需要冷静地告诉我你为什么会生气,希望我做些什么。
4)当我生气的时候,请给我一点时间。
5)在我说话时,请不要打断我,或者对我做出愤怒的回应,这会让我无法继续,精疲力尽。
6)冲突让我觉得害怕,我认为这是一种危险。
因为高敏感人士的接收能力太强了,所以巨大的情绪和激烈的态度,会震碎他们的接收器,沟通的目的本是信息的传达,所以采用温和的态度,才是和他们沟通的最佳打开方式。
写在最后
曾几何时,总被别人说“想太多”的我,有时也会怀疑自己。但是自从看了《高敏感是种天赋》后,我被拯救了。
接受自己真实的模样,和自己和解,是高敏感人士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而我们天生的高度共情,总是习惯为他人着想,善于计划让我们非常靠谱。
正如蔡康永说的:“当我们是大多数人时,我们要宽容。但当我们是小部分人时,我们要勇敢。”
偶尔允许自己偷偷懒,满意自己的与众不同,继续认真地对待这个世界。
高敏感的人生,值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