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咨询师亲密关系原生家庭亲子教育

2019/12/11

· 01 ·
人人都爱霸凌者?
骚扰别人的孩子并不是自卑的弃儿




随着《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霸凌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讨论。


人们会想,这些校园霸凌的施虐者们,是不是因为父母的管教失职,没有习得适合的社会行为?他们是不是需要外界干预来获得更好的自我提升?是不是霸凌者们在学校并不受欢迎?
现在有新的研究表明,或许是我们想错了,他们不仅心理上十分坚强,在群体中更受喜爱、尊敬和欢迎。对霸凌者们来说,维持这种在同辈中的地位对于提高他们自身的幸福感也十分重要。


这些霸凌者们的自我感觉都十分好,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焦虑不安,相反,这种习惯性的欺凌行为是一种自我强化:打压别人可以使他们赢得同辈的认可,他们乐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这种行为。
家长和老师们该如何接受这个消息:这些霸凌者们会在放学后的学校足球队里大放异彩,而不是独自在校外游荡?有专家表示,需要有措施去改变这种给施虐者们特权的社会系统,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罪犯去做处理。


“无论你如何教育这些人去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旦他们回到校园,支持强化他们这些恶行的刺激物依然存在”。教导孩子们不关注这些“恶霸们”,不去为他们的行为喝彩,可以改变社会期待和标准。授权他们干预欺凌事件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策略。


· 02 ·
这是霸凌,还是普通的恶劣?




如果你在一间满是小学生的教室里说“霸凌”这个词,会发生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被欺负的经历。

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不少成年人因为可怕的同伴虐待记忆而流泪。一些孩子被同龄人的残忍言语或行为吓到或伤害,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而感到愤怒或无助。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了到霸凌不仅仅是“正常”的儿童行为或一种仪式,整个社会都需要积极工作来防止霸凌。
通过帮助孩子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来对抗霸凌!




孩子们很快就会谴责霸凌者,但他们很难看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布伦特·哈格尔发现,五年级学生经常错误地将霸凌者和非霸凌者区分开来。


他们认为霸凌者总是恶劣的,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总是恶劣的,所以他们不可能是霸凌者。他们认为学校里的反欺凌信息“与他们无关”。他们看着谴责欺凌行为的标语和口号,心想,“那些坏孩子应该停止这种行为!”他们还认为,开玩笑、报复或取笑较年轻的学生并不“算作”欺负行为。
预防欺凌的关键不是保护“好”孩子免受“坏”欺凌;它帮助所有的孩子学会以更友善的方式行事。解决普通的恶劣行为为建立更有爱心的社会铺平了道路。




· 03 ·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欺负人?


霸凌者读懂了我们,这让我们产生了共情的错觉。



霸凌者不仅存在于校园里,也存在与职场,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中间的霸凌者作为成年人,我们为霸凌者工作,我们与霸凌者生活在一起,我们甚至选举他们担任政治职务。


为什么我们要一起笑,一起做朋友,甚至为霸凌者喝彩?
有几个原因让我们不去骂霸凌者,甚至称他们为好朋友或我们崇拜的人。

首先,成为霸凌者群体的一员感觉很好。霸凌者利用了我们想要融入群体的欲望。

第二,和霸凌者一起笑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不成为目标。我们支持恃强凌弱者,作为交换,恃强凌弱者不会欺负我们。我们支持霸凌者的。

第三个原因是,他们为我们行事。我们可以偷偷地享受霸凌者说的那些我们永远不会说的话。也许最令人困惑、最令人信服的是,尽管霸凌者很卑鄙,但霸凌者似乎理解我们。这种能力触动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心灵,也能诱使我们产生共情的错觉。


霸凌者给人一种共情的错觉!
我们经常误解共情——比读别人的书还多。用于跟踪神经活动的复杂大脑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数据,以证实多年来实地研究告诉我们的事实:共情是复杂的,它涉及一系列生理和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在我们的大脑中共同产生了全部的共情。霸凌者只表现出其中的一部分技能,这些技能似乎可以模拟共情。
神经科学证据表明,大脑产生共情的活动是两种能力的结合——分享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当一个人开始哭泣,并让你感到想哭时,你是在分享一种反应或一种经历。这是共情的第一步。如果你试着去理解为什么那个人在哭,那就是共情的第二步。我们经常把每一步都混淆为共情,但是分享和理解都是完全体验它所必需的。
霸凌者善于解读他人,却不善于分享他人的感受。
霸凌者之所以如此可怕,是因为他们感觉不到你的感受,但却能理解你,他们对你有力量。他们很好地了解你,知道如何按你的按钮,知道说什么来伤害你,或操纵你跟随他们,相信他们。

因为霸凌者不会分享他们的目标情感,所以他们不会受到这些情感的影响。你的不适或痛苦不会对欺负者产生情绪上的影响。你的感觉可以作为霸凌者正在产生影响的证据,从而增强了霸凌者的力量。
霸凌者对我们的洞察可以激发我们人类被理解的欲望。然而,如果认为理解就是关心我们,那就错了。霸凌者不顾及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他们被定义为霸凌者的原因:他们缺乏共情。



我们能做什么?
霸凌行为无处不在。无论是同事贬低他人,还是家人在节日餐桌上对我们百般挑剔,抑或是最高政治职位上的某个人威胁小国,这些都是恃强凌弱。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成年生活中的霸凌者?我们告诉孩子们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 不要忽视恃强凌弱。

  • 不要做旁观者;介入制止这种行为。

  • 建立一种“我们都属于”的社会意识。

  • 模仿真正的共情行为: 分享和理解。

因为有我们的参与,霸凌者才能存在。不要和他们一起出去吃午饭,不要嘲笑他们的残酷言论,不要把他们放在有权势的位置上。我们真的有责任阻止他们。



是什么让一个人支持一个霸凌者?面对霸凌者可能很可怕,但为什么要支持他们呢?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保护受欺负的弱势群体是一种道德价值,但许多回应者解释说,害怕被报复——也就是害怕自己会受到攻击——让他们不愿采取任何行动。
为什么一个正在忍受校园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把他的遭遇告诉他的父母。“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说,“我不想被人看成是一个婴儿或搬弄是非的人。


另一个人说:“是的,这是霸凌的诸多问题之一。如果你向别人寻求支持或帮助,他们会让你感到软弱。但他们可以召集群众支持他们!”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当看到别人被欺负时,最常见的三种反应是:袖手旁观,帮助受害者,加入作恶者的行列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立场?
也许欺负者是那些正在遭受或已经遭受虐待的人,而一个袖手旁观的人是在试图保护自己。但是是什么让一个人加入霸凌呢?


一些心理学家已经阐明了一些可能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可能解释了加入一个霸凌的行为选择——例如,可能的童年受虐待、忽视和虐待的经历会导致一个人把痛苦发泄到别人身上。
一组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他们称之为“社会感染”的东西: 我们社会网络的神奇力量, 以及他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命, 人类的许多行为通过社会接触传播, 包括一些通常被认为是生物或获得独立, 如肥胖和生育能力。
2015年发表在《社会学科学》(Soci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慷慨助人的行为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如果你为某人做了好事,你就增加了他为别人做好事的可能性。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观察——似乎如果我们看到有人在做类似捡垃圾的事情,这增加了我们做同样事情的可能性,无论是捡垃圾还是帮助别人丢掉杂物。
不幸的是,在另一个方向也是如此。例如,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观察某人从事“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如乱丢垃圾,会导致观察他们的人也有同样的行为。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行为的“传染”。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我们都在与丑陋的、不可接受的感觉作斗争,我们常常试图向自己和世界隐藏这些感觉。
支持霸凌者是一种完美的方式来表达残酷和仇恨,而不必自己承认它们。就像拉克曼说的那样,那些欺负人的人实际上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也可能有一些潜在的可取之处,他们会成为那些鼓励他们的人的替罪羊。

霸凌者受到所有指责,而支持者则乐于看到其他人受苦受难、局促不安,而自己却从未因此受到指责。
但事情是这样的。虽然欺凌者会对受害者造成巨大伤害,但他们也伤害了自己。而那些支持他们的人同样面临风险。他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最终会受到威胁。萨莉·鲁尼在她的书《普通人》中这样写道:


“……残忍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伤害了行凶者,而且可能更深刻、更持久。仅仅因为受欺负,你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是通过欺负别人,你会学到一些你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
霸凌者和他们的支持者了解了他们真正伤害他人的能力。但是,尽管霸凌者有时有机会向受害者赔偿,并找到方法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因为霸凌者的支持者往往是秘密的,他们不一定有机会这样做。
虽然有时这些行为是有真实的和可被原谅的原因的,但是对受害者的自我认知的伤害远胜霸凌者的具体行为造成的伤害。


但愿所有的霸凌都能被终止,但愿霸凌者能学会真正的共情,我们都有责任。


*本文由德瑞姆心理咨询中心翻译,仅做交流学习使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1.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articles/200403/everyone-loves-bully.
Everyone Loves a Bully Kids who harass others aren t outcasts withlow self-esteem.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growing-friendships/201410/is-it-bullyingor-ordinary-meanness
Is It Bullying...Or Ordinary Meanness?
What does and doesn t count as bullying,and why it matters.
3.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social-empathy/201910/why-do-we-keep-bullies-in-our-lives
Why Do We Keep Bullies in Our Lives?
Bullies read us well, which gives us the illusion ofempathy.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couch/201908/what-makes-someone-support-bully
What Makes Someone Support a Bully?
It might be scary to stand up to a bully but whysupport one?

- E N D -



1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牵挂
孩子的言行,真实反映着家庭的缩影
如果你希望孩子人格独立
性格温暖快乐
但又苦于不知如何教养
不妨学习心理学,做优秀家长!




推荐课程

  •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了解详情
  •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了解详情
  •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了解详情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