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原生家庭母子关系缺爱心理咨询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原生家庭母子关系缺爱心理咨询心理学
文章摘要
1、原生家庭有没有问题,亲子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外在指标,我们经常说和父母的关系会是一个人命运的雏形,这主要是因为和父母的关系,会是我们日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原生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长大后我们的人际关系往往就会出现问题。
2、世间有那么多的爱都是为了聚合,都是为了在一起,而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一天能离开自己,去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所以这份爱,显得弥足珍贵,显得特别伟大。
3、一个人长大之后,就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如果他自己的“自我”没有长大,就自己做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而不是去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恨是有代价的,“恨”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前不久我和爱人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出来之后我对爱人说,我怎么没有像网上说的那么感动,没有“哭”呢,难不成是我太麻木了。
我爱人说,这主要是你研究原生家庭,把很多问题看得太透了,煽情对你不起作用了,也许有这个缘故,但更多的原因是我接触了太多有问题的原生家庭。
所以在我的概念里,现实中有太多人的原生家庭远不及电影中,贾玲的原生家庭,有太多人的母子关系,并没有像贾玲和她母亲那样。
有太多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往往是,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却在等父母的道歉。
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恩
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恩,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当这个程度太过的时候,这背后或许就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比如,问题可能是父母自己内心从小缺爱。
因为父母内心缺爱,所以他们很难真正地给予爱,但是硬是给予也是会发生的,但是发生之后就会产生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他们会有付出感,所谓的付出感就是当我付出的时我,我是想着有一天你要以我想要的方式回报我,否则你就是不道德的,你就是该被谴责的。
第二个作用就是接受的人会有压力,他会觉得沉重,他会觉得内疚,他会觉得自己从一个没有爱的人那里在剥削爱。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状况,我们还是举一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来访者刘兵(化名),他家里贫困,从小就没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他的母亲也很不幸,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和他的父亲结婚的时候很早。
刘兵的记忆中,母亲没有安全感,经常郁郁寡欢,夜里打雷下雨的时候,她会吓得哭,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赚钱让我享福,让村里人看得起我,我为了你付出了所有,你就是我唯一的希望。
最终刘兵也不负所望,考上了大学,进了一所大公司,工资很高,他想接母亲到大城市生活,可是母亲不想去,说那里吃不惯、住不惯,语言不通。
母亲想让刘兵回到老家县城来,考公务员,照顾她,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知道感恩他这些年的付出,就是不孝。
刘兵的母亲也经常让刘兵给以前的亲戚朋友打电话,问候他们,实则是为了炫耀,刘兵不愿意这样做,她会抱怨,说刘兵不孝,但是当刘兵不听从母亲的话时,他又会内疚,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
刘兵告诉咨询师,小时候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太多,以前她没有为自己活,现在她有机会了,却发现她还是没有办法放手,去找寻属于她自己的精彩,可是她才四十多岁。
从来访者刘兵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感恩,有内疚,有压力,还有隐隐约约的恨意,总之,他因此过得不轻松。
从小到大他得到的爱是沉重的,是让他不能、不敢开心、愉快地成长的,别的小朋友可以肆意的玩乐,他不能,现实意义上,或许他没有时间、精力,心理意义上,他觉得那样做,对不起在家里受苦的母亲。
那现在即使他长大了,有能力了,他依然是不会开心、快乐,当他玩乐的时候,当他给自己花钱的时候,他会觉得这样不道德,这样对不起母亲,因为她在家里一个人。
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孩子在长大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发展的不顺利,不会处理情感关系、人际关系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去探索自己的过去。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点是和原生家庭有关,是和父母当时的养育有关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些恨意。
恨是什么,恨是爱而不得,恨是爱的反面,恨是对爱的失望,当一切都回不去的时候,孩子就会期待着,能得到父母的道歉。
道歉不是本意,道歉是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能看见自己,因为曾经的自己,年幼时的自己是被忽略的,是不被理解的,是不被看见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未完成事件,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被父母理解,没有被父母看见,那么这就成为了一个未完成事件,进入了他的心底,成为了牵制他的一种力量,让他心心念念,一直想实现。
所以想要得到一个所谓的道歉只不过是想完成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与道歉本身没有关系。
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来访者张雪(化名),她小的时候学习不好,但是她也努力过,她也想为父母争光,可是没有人理解她,有一次小雪在邻居家,听邻居家的补课老师讲数学,忘记了吃饭的时间。
回到家就被父亲打了一顿,没有人相信她在补课,甚至没有人听她解释,长大后的她自卑、内向,不会和别人相处。
现在她接触了一些心理学,她不再觉得都是自己的问题,现在她有恨,她希望能被理解,能被看见,她希望父母给自己一个道歉。
不要有恨意,因为恨是有代价的
不要有恨,这句话本不该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说的,每一种情绪都应该被尊重,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今天说的不要有恨,不是劝大家压抑恨意。
我想说的是恨有代价,你要看见这一点,特别是一个人对于原生家庭产生的恨,过去是回不去了,对于过去的恨,是会把一个人栓绑在过去的一个地方。
守在那里,在那里苦苦等待,这样是不值得的,那比较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1、去和父母做一次长谈,看看他们过去是怎么样想的,实际上又怎么样做的,也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是怎么样做的,试着理解他们,当然也试着让他们理解你。
2、当第一种做法不能实践的时候,就需要另外的法子,比如象征性地表达你对父母的想法和情绪,因为在心理学上,爱与恨不能压抑,但是也可以象征性地表达,比如对着一把空椅子,想象上面就坐着你的父母,你就朝着他们表达,当然这种做法一般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去体验更多的生活,建立更丰富的关系,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关系单一的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会成为他关系的主旋律,但是当一个经历足够多,关系足够丰富的时候,他就可以释怀过去,包括一些和父母的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曾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无论我们过去有怎么样的经历,它都给我们带来过积极力量,我们现如今的成长和发展,功过是非它都参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