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为利己行为提供理由。 类似的,如果我们做了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却又可以归结于“保持诚实”这一道德原则,就不会产生很大的负罪感。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艾玛·莱文在今年发表于心理学顶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文章中介绍了一项实验。实验招募了400余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利己组(尽量为自己多考虑)和利他组(尽量为对方多考虑)。每名参与者都与一名虚拟同伴相匹配(当然,参与者不知道同伴是假的),一开始两人都有一些钱,但是参与者只知道金额的大体范围,以及他的决定会影响两人最终实际收到多少报酬。 实验员告诉利己组和利他组,现在有两罐钱,罐A和罐B。将来同伴的任务是猜测哪罐钱多,现在他们需要给同伴“写小抄”,告诉同伴哪罐钱多,而同伴将来一定会按照他们的“小抄”来回答。如果同伴选择A,参与者的报酬会增加而同伴的报酬会减少,选择B则相反。实验员告诉利己组,罐A钱多(诚实地写小抄损人利己);告诉利他组,罐B钱多(诚实地写小抄损己利人)。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写小抄,让同伴“自生自灭”,两人报酬保持不变。 结果发现,相比于利他组,利己组的参与者选择了更加如实的报告。 讲真话的人未必都是高尚的,也许有你不知道的自私的理由。 听了这个例子,有人可能会对人性产生悲观情绪。其实没必要如此。因为研究同样发现,如果能对他人有利,对自己也没有害处,人们选择诚实的比例会非常高,说明人类还是尽可能的坚持践行道德原则。 那么,为什么诚实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呢?艾玛·莱文和她的团队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发现假如人们的诚实行为有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他们就倾向于逃避,不去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后果。 我们往往闷头行动,然后假装云淡风轻,无事发生。只要我们不去了解,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不会让我们产生负罪感。在文章开头举的例子中,如果我这位朋友能多收集一些信息,如询问对方对于批评意见的接受程度,也许她会更好地做出选择。
· 02 ·
对自己诚实可能给亲密关系的带来危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需要选择是否对自己保持诚实。 情人眼里出西施。许多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看待另一半时总是带有积极滤镜:忽视他们的缺点,给他们的问题找理由,并且认为他们给自己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情绪,而非消极情绪。 然而,滤镜的保质期并非无穷无尽。关系满意度会随着时间而逐渐下降,人们会分手,会离婚。就算感情没有破裂,人们或多或少还是会对自己的伴侣有一些消极情绪。 每当提起另一半,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和第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真实态度。不过出于归属感、健康、经济等方面的考虑,我们有强烈动机去积极评价自己的亲密关系,所以最终表达出来的态度,和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能有不小的距离。 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者林赛·希克斯和他的合作者今年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伴侣的真实态度与最终表露的态度之间没有关系,而在金钱激励下/分手之后/生活压力较大时(如工作压力),两者相关性较高。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亲密关系中,“善意的谎言”不一定是坏事。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爱情。就算两人再契合,也需要积极建构对彼此的感觉。如果你非常希望维持一段关系,不妨别对自己那么诚实。
参考文献: Festinger, L. (1962).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lo Alto, CA. Hicks, L. L., McNulty, J. K., Faure, R., Meltzer, A. L., Righetti, F., & Hofmann, W. (2021). Do people realize how their partners make them feel?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motives and stress determine the link between implicitly assessed partner attitud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0(2), 335-369. Levine, E. E., & Cohen, T. R. (2018). You can handle the truth: Mis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honest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9), 1400-1429. Levine, E., & Munguia Gomez, D. (2021). “I’m just being honest.” When and why honesty enables help versus har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0(1), 33-56. 转载声明:本文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尊重版权,如存在文章/图片/视频/音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