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防御机制自恋

2021/08/10



对于很多初学者面议,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拿一个个案去给老师督导,TA会告诉你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但当你拿同一个个案找另外一个督导时,新的督导师会告诉你哪里是对哪里是不对,这两者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当我们特别努力地用老师教我们的理论技术去帮助来访者,但是往往在最后,来访者告诉你TA得到的帮助那个点,根本就跟咨询师想的不一样。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TA发现了一个理论,但自从确定了这个理论以后,TA接下来做咨询,就开始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理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如果你要看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必须看TA是哪一年说的。有可能明年就不是这样说的了。
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变化,也就会让我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认为的心理治疗的理论真的就是对的吗?
荣格的观点让我对这个疑问释然,荣格说:每一个需要彻底治疗的新案例都是开拓性的工作,那么任何例行公事的痕迹都证明是一条死胡同。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中起作用的并不是已经成型的理论,不是意识认为的那些在起作用,而是我们意识以外的东西在起作用,只是我们不知道。我最近开始关注这个议题,然后查阅相关文献,包括我个人的咨询实践,我开始有一个新的理解和思考,所以今天就会把这个部分跟大家分享。


怎么描述这个意识之外的存在呢,哲学上引入了一个词“他者”。法国心理学家列维纳斯认为 :一、“他者”是不可定义的,我们没办法去描述的,而且它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就像上帝一样。在西方社会,从有宗教到今天,上帝就是作为“他者”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改善人的心理健康二、“他者”是与主体有一种没有关系的关系。
在列维纳斯的观点里面死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他者”,因为这个“他者”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不断被影响,但是死亡是我们永远都没法理解的,因为死亡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意识了,所以你根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无法跟死亡建立任何一种实质上的关系。从心理层面,每个人对死亡的定义都是我们的想象。
这里的“他者”完全是意识之外的,比如说我认识一个他,那么他并不是“他者”。那个他是我认识的他,这里面有我意识上的定义。而这已经在我的意识范围内了,那不是“他者”。
为什么会引用“他者”来进入心理治疗里面呢?大家学过了心理学,就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都是从童年习得的一些防御机制、以及一些依恋模式,用来适应环境、回避痛苦。导致我们会在重复过去的模式,而这种重复恰恰让我们很难改变,难以去适应新的困难,也难以从过去的冲突中或者关系模式中成长起来。
而“他者”对于每一个个人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有了他者,我们才有敬畏,才有好奇,“他者”能把我们拉到童年的状态,是一种还没成型的状态,可以跟外界相互转化的阶段。
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童年对很多事情就是一种对待“他者”的态度。大家看这个图,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图,但是这个图其实重现了很多人童年的经历。

而在这样的图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男孩有很多的能量在投注到蜗牛上。在他投注之前,这个蜗牛是“他者”,是不认识的,但是在投注的过程中,男孩慢慢的就会对蜗牛产生一种新的理解,或者说内心的心理活动不断聚集成型。在观察跟体验的过程中,男孩对蜗牛就开始有了很多新的体验、新的发现、新的意识,而这就是我们心灵开始发生变化的一个时刻。
成年人慢慢已经没有”他者”的时刻了,几乎所有东西都已经只存在我们想象当中。我们在认识一个人之时,会把我们以前对人的认识投射到这个人身上,甚至在没见到这个人之前,我们已经给对方画了一个画像。这一切都在不断把我们隔离在真实的世界以外,其实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或者我们之前的经验里面。
同时,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加速“他者”的消失,最近哲学界很活跃的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写了一本书,叫《他者的消失》,这个哲学家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一些观点,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没有“他者”。
什么意思?现在我们都使用微信,而朋友圈我们只能看到点赞对不对?有没有一个差评的。没有,对吧?我们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我们现在刷抖音,在没有播放之前几乎已经知道内容,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已经知道答案,已经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在看一部电影,在看之前已经找过很多介绍说它怎么好。去旅游,会找很多的攻略,哪里好玩哪里不好玩。我们已经生活在自己定义的世界里面,已经越来越严重,那些我不喜欢的,我陌生的越来越被我屏蔽掉了。或许这也是盲盒为什么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也就是说随着我们人类意识的不断发展,我们变得越来越自恋,我们把自己锁在我们认为的世界里面,而“他者”变得不存在了。这样的一个局面会让我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存在感越来越虚无。大家可以想象古代有多么好玩的东西在发生,因为他们都会带着一种对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去承认很多未知的东西,现代人的生活跟古代是完全不同的。

幸亏,神经科学让我们看到“他者”对心理健康的意义。有这样一的个科学实验,一只兔子闻到一个气味,它神经里面会有一些反应,在脑电波的成像中,它闻到这个气味就会有些图案出来,这个图上是蓝色的。然后当兔子闻另外一个它从来没闻过的气味的时候,它会产生另外一个图案,比如说红色,但回头来看,它原来蓝色的图案也改变了,大家怎么理解这一点?


这个现象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当我们去体验一种新的东西,有新的体验的时候,原来我们的旧体验也在改变,而这就是内在的变化在发生。
科学如此,哲学与文化也重视他者的价值。“他者”在人类最古老的时候是以神话方式存在的,不断的用神话来让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因为神话这个“他者”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多了一些秩序,我们多了一些安定感,而这部分是导致我们人类在早期的心灵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个最重要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主要的是神话中的人物,以及上帝,还有各种神。这一个个的“他者”。
尼采有一句话很好表达了这个哲学思想: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也是在表达一种我们面对未知的或想消灭的事物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成为这事物的一部分。这也是他者对主体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经说,“他者”的“凝视”促进了个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这存在主义的观点在精神分析中已被大量地引用。主体间性中就包含这个的思想。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列维纳斯说的“他者”是不可知的,正是因为不可知,所以会触发自我想去整合“他者”。这个就像刚才蜗牛图案里面,当我面对一个很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本能的东西,想去理解对方,想去把对方纳入我的理解世界。这个过程中会把无意识的东西变成有秩序的过程来理解这个事物。
所以这些观点都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很多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家如果有留意,当代的很多心理学理论更重视不确定的东西,很多不可描述的东西在发生作用。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王怀齐

临床心理学博士

国际IAAP心理分析师候选人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七年

提供心理咨询10000+小时

擅长领域

各类情绪困扰,个人成长,人格完善,深度分析

研究专长:梦的工作,情结与转化


推荐课程

  •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了解详情
  •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了解详情
  •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了解详情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