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发展陪伴依恋理论

2021/10/29
抛下6个月的孩子出国读研,有什么问题吗?
最近,在网上刷到这样一则短视频,是一个看似“励志”的故事:这位妈妈生完孩子后,把孩子给老人,自己出国读研。
1.webp.jpg
我翻阅评论区,竟然有不少拥趸都把那个妈妈奉为偶像,视频里那鸡血又看似励志的时间线,让很多妈妈想着是不是也“折腾”点什么事情出来,“感动”一下自己和家人……
虽然这是她个人的选择,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这样的故事真的不能拿来当成正面的题材宣传,它也绝对不该被追捧和模仿。
书什么时候不能读?你非得扔下6个月的孩子出去读书?

#01


我觉得这样对你以后更好

所以现在要抛下你


她讲述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2017年3月得知怀孕,随即就决定出国深造,一是留学生的身份可以落户上海,二是想利用孕期持续学习。
2018年的1月8日孩子出生,那时候她还在准备不同学校的申请。
2018年7月(也就是孩子6个月的时候),把孩子交给父母带,独自一人出国,2019年的5月完成学业回国,此时孩子已经1岁半了。


看了这个时间线,孩子0~6的阶段她应该也在为申请学校忙碌,想必对孩子的照料或许也不会是全情投入的。看到这里,但凡对教育心理学有一点点了解的家长应该都能意识到,在一个孩子童年的早期,“原始母爱贯注”“及时的回应”“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些究竟有多么地重要!
对此,视频中的妈妈还总结说,这段经历非常宝贵,在宝宝那么小的时候离开,虽然错过了一段他的成长,但是对她个人来讲是很有提升的,也可以给宝宝更好的生活。
幸好,评论区还是有“清醒”者的,没有一边倒地把她奉为励志偶像,还是有一部分"清醒"的网友提出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2.webp (1).jpg
2.webp.jpg
3.webp.jpg

左右滑动查看部分评论截图

认为抛下孩子求学很励志的,主要观点:
1.没有被孩子捆绑,有自己的生活,很励志。
2.以后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3.孩子还小不记事,相比而言,深造更有远见,况且爸爸不是还在身边吗。
而反对“抛下孩子”一方的理由,很简单:
0-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段时间内没有好好陪伴孩子,反而扔下他们,太不负责任了。

真的,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童年早期更珍贵的了,那些自以为励志的行为,过若干年回头看,可能是根本不值得的。


或许有人说那不去深造,钱就赚得少,怎么养孩子?
且不说你出去深造是否真的能“获益”,毕竟之后是否能“获益”还是未知数,但不能陪伴童年早期的孩子,这份丧失却是确定的。
同时,评论中还有很多人用“即便家长陪在身边也是玩手机”来杠,认为“陪伴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并不重要”?
然而,“玩手机”那不叫陪伴,只能叫“看管。并且,相对于陪伴的时长,陪伴的质量才是关键。在高质量的陪伴下,哪怕是双职工的家庭,陪伴也可以很有效。

#02

妈妈角色无可替代

依恋和信任的“激素”


对于依恋理论大家都不陌生。这个理论首先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的。
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发现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或者经常变换主要的养育者,对人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此,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及所有的犯罪原因,都能从罪犯儿时的家庭养育方式中,找到他们的心理根源。
也就是说,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一生发展取决于他们的早期经历。而这个早期就是0-3岁。
在这个时期,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到孩子12岁的时候。同时依恋的质量也会影响其基本人格的形成,对孩子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以后再重视还来得及。
李玫瑾教授说: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
知乎中就有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孩子的例子,并表示因为缺少自己的陪伴,导致了自己孩子打了之后特别叛逆,没有安全感,自卑以及放不开。
6.webp.jpg
那为什么非要是妈妈呢?
因为妈妈相对于爸爸而言,能分泌更多的催产素,而催产素也被称为信任激素。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的张颖和徐秀曾提出:
催产素不仅能引发母爱, 抑制对婴儿哭声的厌恶反应,协助母婴连接,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理心、目光对视,帮助读懂面部表情,引发宽容或慷慨的行为,减少焦虑,增加平静的感觉及积极的情绪。
所以,哪怕爸爸的角色也很重要,但是妈妈的角色仍是无可替代的。而且这个催产素还是可以遗传的,如果一个妈妈在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有效的陪伴,那么后代得到的催产素也会相应降低。
那年幼时错过的那些成长,是否可以补偿呢?

#03

错过的成长

永远也无法弥补


视频中的妈妈说自己选择离开孩子出国深造,是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但就像评论区的一些网友所表述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之前没有努力读书吗?非得等孩子出生了去读书?如果想要再深造,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去也未尝不可,难道非得在孩子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抛下ta,才能显得妈妈足够“励志”?
1635495728414864.jpg
那些说着错过孩子的一段成长没事,以后再弥补就好了。
怎么弥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很多无谓的“励志”和“牺牲”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孩子的童年早期更重要了。
“错过”孩子的成长这件事,奇葩说辩手颜如晶这样说:
孩子这一生就像一部连续剧,唯一的观众就是父母,虽然这部剧会有很多人看,但他们都是后面加入的,现实中的电视连续剧错过了首播可以补回放,但孩子这一生的连续剧只有直播,错过了,以后就永远看不了了

如果可以选择(因为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国家大义不得不缺席)哪怕再忙,也不要错过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而这个选择抛下6个月的孩子出国深造,是个人主观的选择,看似很励志,但是作为妈妈,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然而该视频的人气还是很高,点赞都近10w了,这也是让我最担心的,如果把这样的经历当成“励志”来宣传,恐怕会误导很多妈妈,放弃孩子宝贵的0-3岁去做一些自我感动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不值得的。
因为,年幼的他们可以缺少别人的爱,但是爸爸妈妈的爱是不能缺少,且无可替代的。
如果你常常遇到育儿难题,
对养育孩子毫无头绪又力不从心,
不妨给自己每天40分钟的时间
我们的免费课,助力你轻松育儿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免费领取↓↓↓

1635495895374835.jpg
-End-
参考文献:
[1]俞晓娟.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二)[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4.
[2]张颖,徐秀.九肽激素与社会行为及孤独症的相关性[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1(04):271-275.
[3]史燕伟,徐富明,佘壮,马红宇,张慧.信任的神经机制——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6):1074-1078



推荐课程

  •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了解详情
  •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德瑞姆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了解详情
  •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少儿心理咨询师

    了解详情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