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心理辅导全职主妇心理距离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心理辅导全职主妇心理距离心理学
最近看到一档国产综艺《告诉世界我可以》,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里面那些可爱的萌娃,没想到越往下看,越想把这部片推荐给大家。
节目主要聚焦4-6岁孩子,很真实地呈现了这些普通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家庭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充满欢乐和温暖,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对于那些准备或者刚刚当父母的人来说,格外有教育意义。
比孩子更需要独立的,
其实是父母
姌姌一直在哭闹。
因为她3岁了,过两天就要去上幼儿园。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姌姌一听到“幼儿园”三个字,全身每一处细胞就都在奋力抵抗。
在妈妈面前各种花式拒绝。
入园前一天晚上,妈妈还给孩子做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里,你会认识到很多很多小朋友,到时候你会很开心……
话还没讲完,姌姌就哭着喊着不要离开妈妈。
其实,姌姌妈的心里也不好受。
她是位全职主妇,从孩子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开始,就一直围着孩子转,这样的日子,她已经习惯了。
姌姌也很依赖妈妈,不仅妈妈走到哪跟到哪,连吃饭穿衣也一定要妈妈陪着。
如果姌姌去幼儿园不适应了怎么办?
姌姌妈陷入了焦虑。
为了安抚孩子,姌姌妈还熬夜绣了个小荷包,把一家人的照片放在里面,让孩子带在身边:
这样她在幼儿园里,想我们的时候都能随时看到。
第二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妈妈一路上还担心:孩子到了门口不肯进去怎么办…
出人意料的是,当姌姌被送入幼儿园时,没有哭闹,在说了一声“妈妈再见”之后,干脆利落地跟着老师走了
妈妈一开始很惊喜,紧接着是不舍,幼儿园门口,她忍不住掉眼泪。
妈妈始终不放心,躲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表现。
幼儿园里,姌姌一改在家时娇气的模样,很快就和其他小朋友玩起游戏。
吃饭也自己动手。
全然不害怕放学后妈妈会不来接自己。
看着女儿,妈妈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女儿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依赖她需要她了:
说出来可能有点自私,我当时是真的期待,她能哭着出来找我说,妈妈我想你了,我不想上幼儿园了,然后我就接她回家。
回到家,时间自由了,却不知道该做什么。
妈妈也意识到,平时总是说女儿不独立,太依赖,其实,是自己依赖孩子更多一些。
很多时候,比起孩子,更需要独立的其实是家长。
父母的“偏见”,
会限制住孩子的每一个可能
家长在和不在,姌姌完全两个样,节目中4岁的球球同样展现出这种“两面性”。
球球很自信,觉得自己是很完美的小公主,唯一让她不爽的,就是有一个1岁半的弟弟。
球球说,弟弟是姨姨(保姆阿姨)生的,家里只有自己是爸妈亲生的。
在父母面前,球球为了争宠,经常对弟弟表现“蛮横”:
不让弟弟吃东西;
让爸爸扔掉弟弟;
甚至几次出手推开弟弟。
对此,球球的爸爸妈妈也拿她没办法,苦笑着说,球球被他们宠坏了,平时尽量不让姐弟俩单独在一起,免得“打”起来。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天,爸爸假装有工作要忙,让球球照顾下弟弟,想看看爸妈不在时,这两姐弟的表现。
本以为爸妈不在,球球会更加“蛮横”,实际上,球球却表现出了作为姐姐该有的样子。
一开始,球球对弟弟爱搭不理。
为了不打扰爸爸工作,球球紧盯弟弟,不让他发出太大的声音。
慢慢的,球球开始关注弟弟,看到弟弟到处乱碰,会提醒弟弟小心,别弄伤了;
弟弟想喝水,球球嘴上说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还是帮弟弟打开水瓶。
自己吃东西,也不忘喂一口给弟弟。
看了球球的表现,爸爸不禁感叹,以前觉得球球不够独立坚强,现在才意识到,只要给她足够的空间,绝对的信任,球球是完全可以当好一个姐姐的。
父母的焦虑,
正在慢慢伤害孩子
甜心今年才6岁,每天却过得像成年人一样忙碌。
甜心的妈妈一直对甜心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甜心能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所以一口气给甜心报了许多兴趣班。
除了上学,甜心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各种兴趣班上度过。
每到一个课室,妈妈都会陪在一边,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就算是待在家里,甜心也是被安排着看书、做题…
即便甜心的日程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了,妈妈还是觉得不够。
对于孩子的社交,妈妈也很担心。
她发现女儿的性格有点腼腆,她担心这可能影响女儿跟别人交朋友。
于是在甜心生日这天办了个派对,邀请三位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来玩。
派对的邀约名单是经过妈妈“精心筛选”的,她希望孩子结交“优质”的好朋友。
在她看来,那些爸爸妈妈没时间管,阿姨带大的孩子,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孩子是“不优质”的。
生日派对上,甜心被妈妈要求去做主持人,要接待客人,还要表演才艺。
在台上,甜心因为人多有点怯场,不停往妈妈身后缩,妈妈最初是安抚她,然后是拿着话筒追赶,再到后来,她失去了耐心,催促女儿:
你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进行表演。
一天下来,甜心显得很疲惫,节目组让甜心对着摄像机说悄悄话,这时妈妈又来“查岗”:你是不是不认真,是不是没按要求做?!
甜心被吓了一跳,委屈地说:我很认真…
接着甜心才对着镜头吐露内心的想法:
我不喜欢爸爸妈妈,我不爱他们,他们也不爱我,他们可能是假的爸妈……
真妈妈丢了……
“真妈妈丢了……”也许只是甜心的一句玩笑,却深深戳痛了妈妈的内心。
对孩子这么严格,妈妈也是为了她的将来好:
我现在让甜心多学一点,都是为了让她以后,能够不像我和她爸爸一样,过得那么辛苦、受那么多气…
我希望她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
从甜心妈妈的话中不难看出,她的焦虑,其实来源于自身和丈夫在过往人生中的缺憾,而对孩子的期待,更多是在弥补这种缺憾。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焦虑之下,会倍感压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
幸好,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妈妈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应该放慢一点?
从节目中这几位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可以看到,家长无时无刻不对孩子各种担心:担心孩子不够独立,担心孩子的前途,担心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
有这些担心在所难免,可是当这些担心过度了,往往就会演变成对孩子的过分干涉。
但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可以,而是家长焦虑、不信任的情绪阻碍了孩子发展的可能。
其实,只要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适当的引导,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和自信喊出“我可以”的。
父母要学会从心理上与孩子分离
有一部电影《河》,里面有个藏族小女孩,她非常孤独,把一只生下来就没有妈妈的小羊羔当作唯一的小伙伴,每天照顾它,喂它喝奶。小羊羔长大了,可以到牧场去吃草了,但她不让小羊羔到羊群里去,还是每天偷偷地给它喝奶。
后来,小羊羔长大了,不得不把它放到羊群里,但是,因为小羊羔以前没有受到锻炼,不太合群,出去的第一天就被狼咬死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像极了影片中的小女孩: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但却忽略了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小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如何长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呢?
父母与孩子分离,不仅要体现在物理距离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心理距离上。
打个比方,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拖延,一些家长就会特别着急。但你仔细想想,作业完成不了,首先面临指责的是孩子,孩子被老师批评也是“孩子的事情”,为什么家长们反而比孩子还焦虑呢?其实这属于把孩子的东西承担到自己身上来了。
如果父母总是无意识地把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这个孩子就被父母占据了,自己只剩一个壳,仿佛身体里住着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了。
这就好比我们虽然有了一套房子,但决定怎么装修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人——孩子们不具备所有权和决定权。
孩子身体里住着父母,孩子和父母这一生就不会真正地活着;父母不能与孩子分离,那么双方都没有存在感,都只能借助对方让自己获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从来没有人是天生的教育高手,也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家长,犯错没关系,关键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能够看到自身问题并不断改进,与孩子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而这大概就是导演制作这档节目的意义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