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情绪、自由流动、调整情绪、需要、潜意识

文章关键词: 情绪、自由流动、调整情绪、需要、潜意识
作者:派姐
来源:德瑞姆原创
蔡康永在一次专访中说:
我们的认知系统里,总是存在着“乐观是好的,悲观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内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种过于“正确”的观念。
所以选择去迎合社会标准,去强迫修正自己。
但其实,所谓的情绪,就像一位位使者,带着信息和使命而来,提醒我们照顾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视而不见时,这些使者就会成为“集体示威游行者”,会拦住我们前进的道路、会突然袭击伤害我们,甚至会毁灭我们亲手建构的世界。
有研究指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目前已达200多种,而70%以上的人还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像我们常见的头痛、胃病、各种癌症,都跟情绪的压抑有关。
还有更加隐蔽的情况,就是伴侣之间不能化解的矛盾,会在性器官上呈现病症,尤其是女性。
一个遗憾的故事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说香港的一位女士,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婚后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
丈夫一家对她都很好,但很多时候因为习惯和观念不一致,她感到很不自在:
☞比如她喜欢睡懒觉,婆婆习惯早起,每次起床后还会叫醒她;
☞比如她想保持身材,但婆婆说女人就该有肉,还帮她盛饭、夹菜,让她很有压力;
☞比如在教育问题上,公婆总是无意识地偏袒小的,委屈大的,怎么说都不听……
她多次跟老公提过搬出去住,但老公让她“不要想太多”,她一想,也是,老人家也是一片好心,自己“忍忍就好了”。
可这一忍,竟把自己忍出病来了,一查,肺癌晚期。
家人问她有什么需要,她只说希望丈夫、儿女每天都来看看她,而事实上,她丈夫基本上每晚都睡在病床旁陪她。
后来家人觉得不对劲,便给她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
催眠过程中,咨询师问她:“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她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跟丈夫、儿女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不用很大,几十平方也可以,可以看到外面绿植。”
心理咨询师继续问:“那你希望住多久?”
“不用很久,几个月就好。”
原来,那些不自在的感觉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以癌变的方式,来告诉她:
你有一份情绪,需要被看见;
你有一个愿望,需要被满足。
于是,丈夫申请了一个特护病房:一个30㎡的、带有小会客室的套房。
透过卧室,她可以看到外面的草坪,而小会客室,白天用来招待朋友和供孩子们活动,晚上供丈夫休息。
她终于如愿了,但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让情绪流动起来
故事令人唏嘘。但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般无奈:
●表达自己的需要,却被人说“别闹了”;
●想尽情哭一场,却有人劝你“应该坚强”;
●想要一个拥抱,对方却说“都老夫老妻了”;
●想守住自己的立场,可又怕破坏关系……
最后,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我消化——
于是,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不敢快乐,悲伤的时候也只能偷偷哭,愤怒的时候更是只敢攻击自己。
要知道啊,生命中悲伤、愤怒、欲望都是人性自恋、表达攻击性的一种特定方式。有些人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教育,认为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是不被允许、不被鼓励的,因此会对产生这些情绪怀有很深的罪恶感。但情绪的出现又不可避免,那么让其自由流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所谓的让情绪自由流动,就是我们需要去寻找情绪背后存在的需求,然后富有智慧的去引导自己处理事情。
遇到过一位来访者,她前夫有了外遇后,就得了严重的盆腔炎,久治不愈,不能有性生活。
真相是,身体在用病症帮她表达愤怒:“不!我不会再跟一个背叛我的人在一起!”
不过她比较幸运,经过心理咨询后,她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她开始不再压抑自我,果断离婚后找到了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再经过适当的调理和治疗,身体和心理都痊愈了。
所以,不要再觉得每一次的压抑、控制、忽视、否定都能“忍忍就好了”。
“忍忍”不会让我们变好。
相反,“忍忍”更像是给自己埋了一枚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处理,它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间,想不到的地方,以你想不到的方式爆发。
有效的抒发方式
情绪需要疏通、需要流动,那么,怎样的“流动”才不失为得体的方式?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羞耻······当我们打开这些感觉的通道,也要注意不要被情绪所控制。
悲剧本身不会带来心理问题,它之所以给人带来困扰,常常是因为我们想要否认悲剧,我们不愿承认它。但这失去了真实。
现实的世界不会撒谎,它客观的存在着,因此面对悲剧最好的方式,除了承认过往已经发生的事实,让悲伤的情绪自然的流动,还需要不带装饰和外在评价的去感受自己的悲伤,纯粹的悲伤着。
当你让悲伤自然流动之后,反而会从认清现实中获得一份力量感,你不会再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完全不需要在别人面前假装自己很好,你坦然接受了此时此刻,也就变得更加勇敢。
当你愤怒时,感受它,首先需要知道自己为何愤怒,愤怒在向自己传达什么,然后富有智慧的去解决它。当你能够理性的表达愤怒时,反而会变得有底气,因为你不害怕外在的威胁,也不会因为愤怒可能导致别人受到伤害而愧疚,你正在活出自己。
人们通常尊重的都是能够驾驭的力量,一个没有愤怒和力量的好人,容易获得同情,但不容易获得尊重。当你学习了直接合理的表达愤怒,守住自己界限的同时,也给了别人和你沟通的机会。
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因为害怕对方的报复,于是总是选择压制自己。不过愤怒的情绪不会自然的消逝,它一直在那。当人不能向着引起自己愤怒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就会转向其他人或者事,比如工作上消极怠工、拖延犯错;生活中,会对比自己社会地位低、比自己弱小的人发脾气,这都是自我虚弱的表现。
恐惧,常常是在揭示生命的真谛,你越是恐惧的地方,可能越是藏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真相。
当我们认为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时,会产生内疚感,如果一直对错误耿耿于怀,就会一直深陷自责的情绪漩涡中。
如果想要重新振作,不妨首先客观分析导致自己产生愧疚的原因,是外界因素促使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还是自己的内在矛盾导致;另外,还要结合事实,从事态严重性角度分析,这件事是否真的产生严重后果、是否是自己放大愧疚感、是否有弥补的余地。
能够产生内疚,本身就证明了人怀有良知,如果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训,积极从实际角度处理,也有利于避免矛盾激化。
情绪就像弹簧,越压抑、越反弹。如果放下控制,顺畅的感受,理性的表达,反而能够为自己打开通往幸福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