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未来长成什么样,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依法带娃”、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门必修课程,亦是一道必选题。
作为父母的你,这一年教育是否得当?是否尽心尽力?陪伴、倾听、尊重、引导......哪一步做得还不够好?
不妨一起做一下这份《2021年父母年终答卷》吧,看看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成绩不好,
你能放下焦虑和攀比,
接纳孩子吗?
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多少家庭鸡飞狗跳,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
“别人家孩子次次考第一,你怎么就不能争气一回?”
“就你这个成绩,怎么考初中?到时连高中都没得读!”
“为了你,我天天累死累活,你对得起我吗?”
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满心焦虑,孩子备受煎熬。
在少年说的天台上,就有一位女孩对妈妈喊出:“如果我成绩不好,你还会爱我吗?”
过高的期望,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成才,反而桎梏了孩子成长。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接纳孩子的平凡,不是放弃不是退缩,而是管理好我们的预期,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来过好一生。
作为父母,我们既要教孩子拼搏,鼓励他往前冲。
事与愿违之时,又要教孩子承受,给他爬起的勇气。
当孩子和你的意见向左时,
你会选择尊重孩子吗?
看过这样的一幕:
男孩想买一件奥特曼牛仔衣,妈妈嫌弃布料不够舒适拒绝了,直接买了一件卫衣。
男孩哇哇大哭,直至被拖出店门口,仍泪水汪汪地盯着那件牛仔衣。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孩子想要去学街舞,父母却按自己喜好给孩子报了拉丁。
孩子喜欢读《哈利·波特》,父母却要求孩子阅读四大名著。
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把自己的想法强塞给孩子,却看不到,那个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一点都不快乐。
教育家孙云晓说: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最难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而好父母的显著特点恰恰就是尊重孩子。”
是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有自己隐私,有自己兴趣,有自己情绪,有自己主见的独立的人。
切莫因为孩子小,就随意地对待他。
教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他不仅没有尊严,也学不会自尊和自爱。
#03
孩子犯错时,你能冷静处理吗?
心理学上有个“行为强化”,指的是孩子犯错时,父母大喊大叫,其实是负强化,类似情况再现时,孩子依旧会选择熟悉的方式去应对。
一味的指责和惩罚,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固化了孩子的行为。
其实,孩子成长路上,犯错不可避免。
孩子犯错误时,考验的恰恰是父母的智慧。
一个6岁女孩,时常打翻牛奶瓶,那天,妈妈又准备训斥女孩时,爸爸制止了。
爸爸带着女儿,先是清理了地板,又拿出一瓶牛奶,让女儿反复观察如何才能拿稳瓶子,自此,女孩再也没有打翻牛奶。
犯错不应成为长篇说教和施以惩罚的理由,而应被看作是学习的窗口。
为人父母,我们要教孩子成长,而不是逼孩子认错。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作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的温度,往往决定了教育效果的好坏。
平时你对孩子的评价是赞赏多于否定吗?
有一个学生考了23分,他觉得自己无药可救了。
但爸爸却说:
“我儿子真棒,哪个孩子有勇气考最后一名?而我儿子做到了。
我知道我儿子是非常聪明勤奋的,只是想感受一下最后一名而已。”
儿子备受鼓舞,第二次考了53分,爸爸继续肯定道:
“儿子,你努力了一下,就提高了30分,我儿子真棒!”
就这样,在爸爸的不断鼓励下,儿子也坚信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最终考上了一所名校。
可见,想要孩子走向正循环,父母的肯定就是一个起点。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喜欢用否定、打击来激励孩子,结果孩子没有“知耻而后勇”,反而活成了父母口中“失败”的样子。
《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一书说:和风细雨的教育,比雷霆万钧的打击更有力量和效果。
父母的评价里,藏着一个孩子的未来。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优评师”,给孩子鼓励和引导。
一句肯定的话,也许没什么重量,却是孩子蜕变的底气和力量。
孩子与人发生冲突时,
你会选择信任孩子吗?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身陷困难的漩涡时,他首先会想到向谁求助?
父母们大抵胸有成竹,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靠山,孩子需要帮助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自己。
然而,有一项调查显示却给人当头一棒,因为首先会想到向父母老师求助的孩子,加起来不到7%。
为什么会如此?
一个小女孩被同学欺负了,哭着向父母求助,父母却反问:
“人家为什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遇事要多找找自己的问题!”
就是在那一刻,孩子的心凉了,她不再信任父母,不再和父母沟通。
一个孩子越是不可爱的时候,越是需要爱。
当他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请不要着急指责他,先蹲一下来听一听,孩子怎么说、怎么想。
当他被欺负时,请不要着急息事宁人,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理解他、相信他,做他的后盾。
无论多丢脸,请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
陪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放下手机?
你知道孩子喜欢哪种书,哪种放松方式,最好的朋友是谁,最喜欢什么课,他的梦想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最讨厌的是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有一项调查显示,60%家长认为自己了解孩子,而84%的孩子却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
而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以为的陪伴都不是有效陪伴,只是待在一起而已。
同一个屋檐下,孩子玩他的,父母就在边上刷手机,从始至终,孩子从未被“看见”过。
结果就是,父母觉得付出了很多,孩子却感觉不到,彼此渐行渐远。
其实,有效的陪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一起做家务,坐下来一起唠嗑,或到楼下逛一圈……
关注孩子感受,及时回应,便是最好的陪伴。
父母子女一场,孩子的依恋就这么几年,有空了,就多陪陪孩子吧!
你所付出的陪伴,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成就孩子的一路繁花。
你是一位言而有信的父母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高居第一位。
然而,近年来,父母“欺骗式育儿”却越来越常见:
“你考到前五,我就给你买好吃的。”
“赶紧写完作业,就让你看电视。”
“你乖乖听话,下午带你出去玩。”
孩子千辛万苦完成了目标,父母却不履行承诺。满心欢喜的期待,最后都只是一场空欢喜。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骗,都足以压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次次没有实现的诺言,最后都成了扎在孩子身上的刺。
父母失信于孩子,失去的不仅有孩子的信任,还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被失信的孩子,失去的也不只是一个玩具、一口零食,一次玩耍的机会,而是信任他人的能力和守信的品质。
只有一诺千金的父母,才能教出言而有信的孩子。
你要求孩子做的,你自己有做到吗?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影子。
一位爸爸恨铁不成钢,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就是不爱学习。
结果孩子满心委屈哭诉:“天天你都让我们学习,就你天天在玩手机……”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一个爱刷手机的家长,养不出爱阅读的孩子。
一个放纵享乐的家长,养不出自律勤奋的孩子。
没有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努力上进。
孩子的问题,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模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所以,父母无需刻意用力改造孩子,只需把关注点收回自己身上,完善自己。
任何时候,父母教育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做好孩子前行的“标杆”。
最后,和大家分享《少年发声》栏目里的一个真实案例。
湖北初二的天天,小学时是一个不做作业、爱打架、厌学,一周要被妈妈用衣架打三次的“差生”。
可在青春期这个事多的年龄,他开始努力学习,听父母的话,成了老师同学口中的“好学生”。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妈妈在一个家长群里看到,每天都有很多家长头痛孩子各种不好管:厌学,和父母对抗,抑郁……
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不改变教养方式,孩子未来也会这样。
所以妈妈开始买书、上课、思考、做笔记、写践行日记。
天天说:“我妈学了很多课,她变好了,我的心也不累了。”
可见,孩子的转变,往往源于父母的改变。
教育,就是要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育己,而后育人。
2021年即将过去,愿父母们都带着对教育的反思和学习,在新的一年里,给孩子带去更好的爱和引领。
孩子不是试验品,养育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能不留遗憾,与所有父母共勉。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 通过课程,你可以学到:
·全新的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怎样尊重孩子的意愿,倾听孩子的心声,融洽的亲子关系?
·怎样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接轨?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使用智能手机,防止沉迷?
·怎样开展家庭性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