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过度焦虑考前焦虑期望值平常心心理学

文章关键词: 过度焦虑考前焦虑期望值平常心心理学
本文接上篇:疫情隔离期间,如何使自己不emo(上)——情绪调节策略
2
为所当为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自然会想要获得更多信息。
除了前文中所提及的刷微博,还有关注上海本地宝公众号、查看小区业主们群聊天记录等,以获取疫情最新信息,我们迫切地渴望通过这一系列行为获得确定感。
然而,过度收集、阅读疫情相关信息,不仅产生视觉疲劳,更会加剧心理负担。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淹没在焦虑海洋中,难以喘息。
仔细回想我们的一天,我们的时间都去哪里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注意力是否放在了疫情之上?
什么叫做“为所当为”呢?
个人理解是认真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疫情隔离期间带来的诸多不确认性当中,哪一些是我们可以做的?
比如说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配合核酸检测安排、完成每日工作、计划明天工作内容,结束工作之后打游戏~当然还有扫地、洗衣服、倒垃圾等日常清洁事务等。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这样不确定性中创造出一些确定的东西,安排自己的日常行程,让自己的生活多那么一点确定性、控制感。简单来说,是该干嘛干嘛。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习惯与这样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所带来的焦虑共处。兴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进化吧。
3
顺其自然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动荡。
我们的祖辈、父辈,回看他们的一生,他们经历过战乱、大屠杀、见证了政权交替、历经了文革、瘟疫、饥荒……随着时间的更迭,关于这些动荡的记忆、好像被我们抛在了脑后,遗忘了。
可是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时代能够那么轻松。
疫情可能是我们这代需要去面对的动荡之一。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最近我读到的张维扬博士的文章《在动荡的世界里如何安住(上/下)》。我对于“顺其自然”这点很有启发。
自然是什么?是道,是规律。面对自然,面对道和规律,我相信人能够做的是顺之、应之。
正如张维扬博士的文章中所说的——疫情特异吗?其实也不怎么特异。
在此之前,人类经历过无数次死亡几十几百万人的瘟疫,只是现在轮到我们经历了。
我们每一个人在回答自己很多问题的时候,要明白并不是老天在虐待你,给了你疫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运转的。
当下这个后疫情时代,你就不能发展,就没有事做,就不能谈恋爱了吗?可能都可以。只不过你不能像以前那样谈恋爱了,或者你以前打算好的那个事现在可能干不了了。仅此而已。
疫情无论对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对我们的物质世界,都将改变一些东西。
生存环境的动荡变化,这是外在给我们的一种试炼,兴许我们需要花点时间,反观自身内心,照见自己。
(完)
作者介绍
马鸣前
临床与心理咨询方向硕士学位
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中法精神分析连续课程培训、中法儿童精神分析课程培训
擅长领域
儿童青少年咨询:厌学拒学、手机网络依赖、青春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情绪问题、亲子关系等
成人咨询: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等)、身份及性别认同、人际及亲密关系、创伤问题(原生家庭问题、哀伤辅导等)、性心理、个人成长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