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婚姻生活出轨亲密关系自我满足潜意识

文章关键词: 婚姻生活出轨亲密关系自我满足潜意识
北大毕业生、百万年薪副总裁“全嘻嘻”,对谈女性主义者上野千鹤子。原本是女精英之间的谈话,谁料全嘻嘻的发言很“无脑”:
“我丁克四年,在丈夫的要求下生了一个孩子……因为经过4年的婚姻生活,我对这个人更信任了。”
然而网友扒出,她在之前的视频吐露过生孩子的真正原因,不是基于信任,而是为了防止丈夫出轨。
“他跟我表达过花钱买性的想法,如果我不生老公一定会出轨……因为我老公想要孩子,至少我要拿出努力的姿态。”
言下之意是:无论这段感情怎样,至少我要问心无愧。
这番话引发了舆论骂战,很多人指责全嘻嘻“脑子不清醒”,也有人对她的焦虑深有同感。
其实,感情里追求“我很清白”、“我问心无愧”、“我不欠你”,是一种常态。
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我对“问心无愧”的执着,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心理动机?
1.“我不欠你”背后,藏着一份执念
亲密关系里,这些场景太普遍了:
女孩追求AA制,不让男友为自己多花钱,吵架时说“我不欠你什么!”
妻子为婚姻付出很多,供吃供喝供孩子,吵架时大喊“我问心无愧!”
夫妻离婚时分割财产,女方只拿自己的部分,坚称“我们谁也不欠谁!”
……
仿佛无法忍受关系中的亏欠感,一拿多,就内疚,总想当好人。
影视剧《亲爱的自己》中,李思雨分手后,前男友递给她一张欠条,写清他欠她的钱。
李思雨却当场撕毁欠条:“你什么都不欠我……是我的错,不能给你你想要的。”
与其说这是爱,不如说这是一种执念。
总想在感情里做“好人”,另一方面,也是在撇清自己的“坏”。
一旦关系中出现任何问题,就潜意识里觉得:
所有的“坏”都是别人造成的,跟我无关,不可能是“我”的错。
因为我这么“好”。
去年我住院期间,隔壁床躺着一位妻子,婚后10年任劳任怨,因为操劳过度,甲状腺出了问题,医生建议做手术。
病床上,她一直在抱怨丈夫:都是你的错;我会这么累都是因为你;我不欠你但你欠我;你自己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看看你把我折磨成什么样了……
丈夫不耐烦地走来走去,不是玩手机,就是看风景,根本不看妻子。
我没忍住好奇,问她:“为什么你要付出这么多呀?”
她反过来问我:“我能不付出吗?他那么懒那么自私,啥都干不好,交给他就乱套了……”
她口中“啥也干不好”的丈夫,正蹲在垃圾桶边削水果,为了方便她吃,还细心地切成小块。
可她却仿佛没看到似的,喋喋不休数落丈夫有多坏、她有多好。
就仿佛,她结婚就是为了追求“问心无愧”,追求“清白无错”,而不是幸福。
心理学家Shaver Robert一针见血地指出:
看似利他的行为,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伪装,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
当好人无私付出,可以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更受关注与偏爱,还可以摆脱内在的亏欠感、自卑感。
所以,我们执着于“问心无愧”,其实是执着于通过在关系里当“好人”来自我满足。
2.婚姻里,一方太好,另一方就会坏
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人原本很正常,是非观、价值观、为人处事都有自己清晰的框架,可进入婚姻后,整个人都变了。
我有一位来访者就是如此。结婚前,她看中了丈夫的“正常”:
温和稳定成熟,跟她以前交往过的三个渣男完全不一样。
结婚第五年,她觉得自己被骗了:丈夫越来越自私。
出差两天,回来一看,丈夫把两个孩子丢给婆婆,吃饭喝酒去了。
家里一团乱:水杯撒了、遍地黑脚印,玩具脏兮兮地躺了一地,茶几上全是剩菜、吐掉的鱼刺和啃剩的骨头。
当晚,她和丈夫大吵一架,丈夫指着她鼻子说:“早知道我现在会变成这样,当初真不该跟你结婚!”
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她。
她问我:“他结婚前挺好的,怎么现在变得这么混蛋?会不会真有我的原因?”
作为咨询师,我和她一起探索:如果真是她一手把丈夫变成这样,可能的动机会是什么?
她马上想到一件事:
小时候,她特别爱听父母夸“真懂事”“真乖”“真是个好孩子”。
因为父母非常粗暴,一旦她“不懂事”,不听父母话,就会招来一顿毒打。
当一个好孩子,是她保护自己、免受毒打的方式。
成长中,只要她在人际关系里感到焦虑,就会下意识做一个好人,这样焦虑感就会少很多。
面对丈夫,她也这样保护自己。
一旦心里冒出自私的要求,想让丈夫为自己做点什么,就会很内疚,觉得自己好坏、好不懂事。
这让她十分不安、焦虑,潜意识觉得丈夫会因此伤害她。
为了消除不安焦虑,她不断、不断、不断付出。
以此来告诉自己:“我问心无愧,一点也不欠他,我是清白无错的。”
在丈夫眼里,这却是一种道德绑架。
两人坦诚沟通时,丈夫吐露心声:明明是两个人的关系,她抢走了所有功劳。
自己也很累啊!为了养育孩子,他拼了命挣钱、加班、陪笑脸。
回到家看到妻子吼孩子,他阻止,妻子却说:“你有管过孩子一天吗?这几年全是我在管孩子,你凭什么说我不对?”
他一瞬间感到自己矮了个头。
此后,他的自尊越来越低、越来越低,低到根本不想管这个家。
因为不管付出多少,面对妻子都会感到压力,那何必还要付出呢?
甚至,有时还会利用妻子这份执念,反过来“勒索”她。
一家三口都阳了,他听到孩子咳嗽,故意刺激妻子:“你说你为这个家付出很多,孩子生病你都不管!”
妻子立刻顶着发烧贴照顾孩子去了。
时间长了,丈夫变得越来越“混蛋”,无论妻子付出多少,他都无动于衷。
因为在他看来,妻子的“问心无愧”完全是一种自我满足。
听到丈夫的心声后,来访者非常震惊。
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后,她意识到:比起追求“问心无愧”摆脱焦虑,或许我更应该面对内心这份愧疚感、亏欠感。
因为,过度追求“问心无愧”,并不能是健康的关系模式,也无异于自我成长。
相比起来,维持关系中的平衡才更重要。
3.走出“清白感”误区,从自我支持开始
婚姻的天秤,理想状态是“谁也不欠谁”。
但实际生活中,你欠我、我欠你更接近常态。
因此,我们要追求的不是“绝对理想状态”,而是维持天秤平衡。
为此,我们要“求变”。
心理治疗师莎拉.埃德尔曼,在《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中点出“三变”。
第一变:改变认知
人的认知决定情绪和行为,这被称为“ABC理论”。
坏的认知,带来坏的心态,过度追求“问心无愧”就是一种坏认知。
想要改变认知,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追求“问心无愧”,是一种不合理信念。
然后,用更合理的信念替换它:
没有人可以完全不欠谁,欠了别人自己也不会少块肉;
关系中你欠我、我欠你,有来有往才会让感情链接越来越深厚。
不合理信念一一被反驳,慢慢的,认知会产生改变,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变:改变自尊
莎拉.埃德尔曼多年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发现自尊较低的人,更容易让别人感到压力。
这类人很难忍受愧疚和亏欠,更倾向于追求“问心无愧”。
就像大喊着“我不欠你”的妻子,其实也在暗示丈夫“是你欠我”,让丈夫抬不起头。
我们的自尊水平,深深影响着我们和他人的关系。
而调整自尊的方式,是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先看到自己内在的愧疚和焦虑,察觉到自己是一个很难忍受亏欠的人;
再把关注点放在积极面上,告诉自己“我这么好,值得丈夫为我多做一点”;
最后,学习新技能、开启更好的生活方式,用行动来疗愈愧疚不安。
当我们自尊水平趋于健康,关系也会逐渐恢复平衡。
第三变:改变模式
认知更理智、自尊更健康,面对伴侣的付出与索取,我们会越来越坦然。
不再害怕自己欠了对方,也不再惦记对方欠了自己,而是表达支持肯定、给出积极反馈。
比如,明确指出对方的付出:“老公,你刚刚是不是收拾了沙发?好干净啊。”
或者,主动请求帮助:“我肚子疼,没力气管孩子写作业了,老公你上。”
当我们开始坦然接受爱,我们也在接受一个更健康的关系模式:
不再关注谁欠谁,而是关注如何让双方都舒适幸福。
就像莎拉.埃德尔曼说的:最幸福的关系模式,建立在均衡的生活模式基础上,而非简单地屈从于惯性、忍耐。
丢掉对“问心无愧”的执念,做一个敢于接受爱、不吝付出爱的人,让婚姻的天秤在平衡中,迎来更加深厚、稳固、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