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词: 心理防疫复工防护疫情心理解压情绪管理

2020/02/28

文|派姐

来源|德瑞姆心理学院


立春之后,天气渐暖,但人们一直期盼的疫情“拐点”依旧没有到来。


虽然在这个特殊时期,尽量减少外出才是自我防护的最好方法,但对于一些已经复工,且不得不前往公司上班的人来说,当务之急还是需要考虑如何将外界的“病毒”驱之家门外。
这里的“病毒”可不单单指生物学中的病毒,还有破坏我们“心态平衡”的“负能量病毒”。要知道,有时候,坏情绪对人体的消极影响并不亚于病毒本身的威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德瑞姆帮大家整理总结了一份《“全身心”复工防护指南》,希望可以通过传播具有实操性的小方法,帮助工作者们远离病毒、缓解焦虑。

· 1 ·
通勤篇

相信对于许多复工出行的人来说,每日上下班通勤无疑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与接触传播,而病毒潜伏期又可长达14天,如何在人流量较大的上下班途中远离传染源?
首先,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上下班的通勤工具/方式。私家车、自行车、步行是首选。
如果乘坐公共交通真的无法避免,也不用过于恐慌,做好防护,也能很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1、错峰出行
错峰出行,避免出现在人群密集、拥挤的汽车或地铁内。
2、全程佩戴口罩、使用一次性手套
戴口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佩戴一次性手套,则是为自己增加另一重防护。
因为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扶把手、拉吊环,带着手套相对会更安全。如果没有,那记得在洗手前,尽量不要裸手碰触口鼻眼,到达办公室后及时洗手消毒。
3、尽量保持与其他乘车人的距离
如果车厢内人不多,尽量与他人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
4、尽量不使用公共卫生间
虽然一些公共卫生间也进行了消毒处理,但还是尽量避免使用为好。

· 2 ·
办公篇

到了公司,防护措施依然不能松懈。
1、乘坐电梯or走楼梯
乘坐电梯的过程一定要佩戴口罩,用一次性手套、纸巾、塑料袋等物品接触电梯按键。乘电梯时少交谈。如果楼层不高,建议走楼梯。
2、办公区做好预防


  • 在公共办公区,坚持佩戴口罩

  • 与同事交谈时,保持一定距离

  • 减少开会的频率,避免肢体接触

  • 少用空调,保持室内开窗通风

  • 勤洗手,办公用品多消毒



3、尽量选择带饭
如果公司有加热的条件,可以选择从家里带便当。独自用餐,并和其他人保持安全的距离。如果需要叫外卖,选择“无接触性送餐”,相对来说安全系数也比较高。
4、吃饭时减少交谈
用餐过程中,避免与他人分享食物,减少聊天的频率。

· 3 ·
回家篇

回家后,做到以下防护步骤,可以更好的对家人负责:
1、脱外套、摘口罩,消毒衣物
进门后可以先脱掉外衣和鞋子、放下手包,使用75%医用酒精、消毒液对物品进行擦拭,如果买不到消毒液,也可以挂在通风处晾置一段时间。
*注意,通勤衣物尽量不要和家居服混合放。
2、洗手、洗热水澡
为了更彻底的清洁肌肤。
3、用60-90℃的水温清洗衣物、毛巾等
高温消毒,是杀死新冠病毒非常有效的方法。
· 4 ·
情绪篇

人的身体状态,往往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美国生理学家Cannon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春节以来,很多人坦言:比疫情更糟糕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心情了。
居家期间,足不出户、饱受约束不说,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长期处在焦虑状态下难以排解,心情低落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熬到上班,庆幸终于可以从各种无所事事中抽离,却发现“上班难、难于上青天”,除了要应对病毒随时随地的威胁,工作导致的压力、愤怒、紧张、焦虑依旧攻击着脆弱的心理防线。
如果这些情绪我们不能妥善处理,不仅会导致坏情绪在家人之间传染,甚至会因为“踢猫效应”,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出乎意料的负面结果,最终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
如何预防“心理病毒”,根据不同情况,你可以选择这样做:
1、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当我们遇到负面情绪时,尽量不要压抑自己,合理选择释放情绪的渠道,比如倾诉、哭泣、大喊(尽量选择户外)的方式。
2、接纳现实,寻找解决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以一己之力改变既成的事实,与其陷在一段消极的情绪中钻牛角尖,不如试着站在理性的角度考量。只有接纳现实,客观分析,才能远离被情绪主导,寻找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3、看书学习,自我提升
看书,其实是一种快速且低成本提升认知的方式。很多时候,人们感受到困难,并不是因为困难本身,而是认知固化导致的思维局限性。当我们意识到应该换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其实就已经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了。
4、运动
当我们感到情绪压抑的时候,可以选择运动来释放情绪,在家做做运动,这时候会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让积极情绪的大脑回路产生。
5、寻求帮助
如果发现自己长时间陷在一种情绪里面,或者感受到病态的情绪波动,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找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如果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就医寻求药物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坚定、保持镇静、不要有心理负担,因为寻求帮助的本质在于让情绪平复,让自己可以以更加健康的状态陪伴家人。
为了我们所爱之人,我们首先要更好地爱自己。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等待与希望中。
——《基督山伯爵》
虽然前路漫漫,但希望永不黯淡。
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想就快到了。
最后,祝愿每个坚守岗位的人和其家人都能平安健康!
-End-



推荐课程

  •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国际NCDA认证双证班-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了解详情
  • 【上海心理学会】春雷计划 · 家庭教育指导师

    【上海心理学会】春雷计划 · 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了解详情
  • 【上海心理学会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上海心理学会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了解详情

热文推荐